作者: 马卓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1/27 9:31:04
选择字号:
访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朱教君
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马卓敏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中科院的生态学专业科研工作者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用实际行动让生态文明建设惠及四方百姓。

主持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工作的副所长朱教君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深刻理解。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正逐渐步入“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境界,全面组织起国家在生态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已成为如今研究所的重要行动指引。

①朱教君


 

②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工作会议代表考察清原站


 

③进入创新工程后的研究所园区(2001年)

秉承传统开拓创新

朱教君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国新时期重大战略决策的今天,应用生态学的研究与发展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期,科研工作者必须及时将国家对生态安全和现代农林业转型的重大需求转化为自身动能。在秉承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创新,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研究所的要求。

于是,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沈阳生态所便以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8+2重大创新领域”所确立的60项重大突破为目标,针对其中的“全国及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评估与修复”“农业转型发展”“土壤微生物系统功能调控与污染治理”方向,结合学科发展优势、生态文明特色所建设和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确立了自身的三大突破方向: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林业转型需求,开展东北森林屏障生态保护、恢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及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开展东北农田养分循环与肥料增效减施技术研究;为保障老工业基地污灌区、油田区和矿区污染治理需求,开展东北老工业基地土壤污染机制与高效修复技术研究。

如今,根据中科院“创新2020”的总体部署,沈阳生态所不但围绕森林生态与林业生态工程、土壤生态与农业生态工程、污染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开展着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研究,同时完善并创新了我国应用生态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术体系,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

学科发展面向需求

朱教君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是督促我们前行的动力。”建所以来,沈阳生态所全面围绕国家林业、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先后创建了动态地植物学、农田防护林学等学科;同时在森林生态、森林水文气候、污染生态、农田生态、景观生态、微生物研究等学科上不断开拓自己的学术阵地,成为了国内起步最早的研究机构之一。

当前,针对国家不同时期的生态环境问题,沈阳生态所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由研究所创立的“采育兼顾伐”的天然林可持续经营思想被写入了国家的《森林采伐更新规程》;首创“全国生态系统联网研究思想”,基于此建立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获得了国家科技奖一等奖;创新研制的长效碳酸氢铵、缓释尿素等系列新型肥料产品,极大缓解了我国农业生产肥料利用率低及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基于生态学原理的有机和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转化与归宿的系统研究,发展和完善了“复合污染”的理论。

在解决国家生态需求问题的同时,研究所也十分重视学科的凝练和科技布局,这也让其在基础理论和技术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通过学科战略研讨和学科族群建设、重大任务争取、重要平台建设和重大成果凝练,提升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据朱教君介绍,在我国苔藓植物分类研究上,基于新分类单元,研究所发现了大量新属和新种,丰富了世界和中国植物区体系,为深入了解我国苔藓植物区系组成、起源、系统演化及开发利用潜力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防护林经营理论、技术与应用方面,研究所创建了以高效、稳定、持续发挥防护效能为目标的防护林经营理论和技术体系,基本解决了我国防护林衰退及防护效益不稳定等实际问题,量化评估了三北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在稳定性肥料研制与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研究所实现了5年内在全国27省市推广各类稳定性肥料产品的目标,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以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发扬特色积攒优势

2015年,按照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的要求和研究所分类改革的统一部署,沈阳生态所成功进入了中科院“特色研究所”建设首批试点行列,特色领域被定位在了“生态文明”方向。

在朱教君看来,作为一支服务国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特色所”必须要面向全国,着力解决东北区域森林退化、水资源不均衡、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问题;解决肥料、农药过度施用导致土壤退化,以及老工业基地遗留的水、土污染等突出难题。

“如今,基于东北地区经济下滑及整体发展形势的严峻性,研究所在引进和稳定人才、重要平台建设、重大项目争取以及地方资源支持配给等方面均面临较大压力。”朱教君不无忧虑地表示,研究所面对国家将北京、上海、合肥建设成为科创中心和国家综合科学中心的形势,必须克服自身地理劣势,聚焦国家战略,采取积极对策。

他认为,突出“特色所”的不可替代性是当前研究所乘胜追击,继续进取的关键。

为此,在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的布局上,研究所以“生态文明”特色所建设为抓手,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契机,在重大科技任务上重点构思布局了“东北区域水生态安全维持与协调机制”“抚本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专项”等项目,目的是面向国家着力解决东北区域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此外,在重大科研平台建设上,研究所还重点协调布局了东北野外台站联网项目,着力从东北地区森林、草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的纵向角度构建联盟站网,致力于服务东北生态屏障建设、粮食生产与生态安全等横向目标需求。

“当前,我们基于学科定位和发展战略,攻坚应用生态学科的创新与发展,未来我们将继续依托自身过硬的学科基础,为国家生态安全与生态文明建设、为东北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承担更多科技支撑与科学咨询责任,让祖国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朱教君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7-11-27 第5版 创新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