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5日,北京三里屯的橙色大厅,一家神奇的诊所正在接诊。
与普通诊所不同的是,它接待的不是真正的病人,比如口腔科不治蛀牙,反而让你品尝美味的食物;放射科没有大型的仪器,而是架起一个摄影棚,将你最古怪、最高兴、最美丽的表情呈现出来;外科也没有复杂的仪器,而是服装和鞋子的展览……
原来,这家神奇的诊所是知乎开办的“不知道诊所”,专治各种不知道。
给知识看病的诊所
在这家“不知道诊所”,门口的服务人员身着护士装,给每一名进入的“患者”发放一本就诊册,上面有导医图,写着口腔科、外科、心理科、放射科、内科、五官科。
每个科室都有独立的房间,诊所的大厅里放置的椅子旁,摆放着“输液架”,这是一片可以“输液”的休息区。
“外科”诊室专治“又没衣服穿了症”,如果你恰巧总是“衣橱中缺一件衣服”,或者总在潮流中迷失,又或者被不同的香水迷惑,犯了选择困难症,那么这里的“外科”肯定对症。
有没有香水给人感觉是“森林中的薄雾”?打开一个半透明的箱子,先闻到一股包含木香等香气的中性香水味,然后可以看到选自《在东方的屏风上》的一段话——“你没有线索可以破解他们的神秘”。将嗅觉与文字结合在一起,让闻到的人,将嗅觉实质化,加深感受体验。而且在感受嗅觉愉悦的同时,大脑也享受着优美的语句。
在“心理科”,大小相同的小黑柜子布满一面墙壁,当柜子们关上时,一整面墙壁都漆黑如墨,就像坏心情。但只要打开柜门,或粉或黄或绿或紫的内壁上会有一句暖心的话:“你饿了吗,我煮面给你吃?”“HAKUNA MATATA(无忧无虑,梦想成真)”……温暖的语句令人心生愉悦。
除了治愈系的语句,这里为社交恐惧症、专注缺失症、自我怀疑症等病症也开出了药方。比如,如何治愈专注缺失症,试试数数吧,将数字打乱,不按顺序排列,然后耐心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将其指出,享受片刻的“专注”。
“口腔科”则试图满足你对美食的探索欲望,哪些食物好闻,哪些药好吃,这些徘徊在常识之外的问题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五官科”则更像一个小型的电影院,那些直击心灵的经典台词,让你从多种视角发现更多好电影。“放射科”人满为患,在这里可以拍摄好玩的照片,期望治愈“镜头恐惧症”。而“内科”则专门治疗不学习焦虑症,里面身着白大褂的医生告诉人们“你很忙,但知识不慌张”。
当患者完成6个科室“治病之旅”,护士还会发放一颗“药丸”,作为患者治愈的奖励。
创新让科学更有趣味性
有趣、好玩,是很多年轻人对“诊所”的评价。因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再单一,每个智能终端都是随时获取知识的途径。面对这些多元化的需求,更多知识传播形式出现,正如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王康友研究员曾在《科普时报》撰文提到,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科普。
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大鹏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创新科普的概念:“‘不知道诊所’就是一种创新的科普形式。”而它之所以能够以这种形式出现,与几方面的因素相关。
首先,人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从形式本身来说,这可以起到聚人气的作用,进而去深入了解背后的科学。其次,它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把知乎上优秀的内容搬到了公众身边,推动了科普的落地应用,把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
其实,一直以来,知乎都堪称各种“好奇心”的聚集地。其平台上聚集了各行各业的专家达人,他们既有丰富的经验、知识和见解,也喜爱求知与沟通。“不知道诊所”则将虚拟的问答模式延伸到现实世界,以模拟诊所场景的方式展示出来,以好奇心为引导,推动大家“发现更大的世界”,用有趣的方式解答“不知道”。
一场知识的营销
在满足大家好奇心的路上,果壳网一直是先驱,他们不仅举办线下活动,也推出了问答——分答。
王大鹏认为,虽然都是企业做科普,但分答与“不知道诊所”有本质不同,前者以知识获取收入,后者则更倾向于与其他企业合作,“不过,他们都为大家提供了获取科技信息的多元渠道,让人们有更多的选择”。
“企业科普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与相关品牌的合作发挥企业的积极性,但是最好侧重于这些科技产品背后的科学,避免成为营销。”王大鹏表示,“至于如何实现良性循环,我们应该营造有利的环境,让有志于和乐于做科普的人与机构能够顺利地发展起来,也要鼓励这样的人和机构,壮大科普队伍,从发展文化软实力的视角来看待科普。”
遗憾的是,“不知道诊所”并没有长期落户三里屯,只展览6天便“歇业”了。这让很多没有时间参观的观众有些惋惜,但这种知识与商业合作的营销模式却不会就此消失。
“只是‘不知道诊所’刚刚开始,其长远效果如何还有待于跟踪、观察、研究和总结。无论什么形式的科普,其要义都在于满足公众的需求,所以应更多地关注公众需要什么样的内容,从而用趣味的形式传播。”王大鹏总结道,“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一方面我们要创新科普形式,丰富科普内容,另外一方面也要加强理论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普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