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蕾
11月1日至7日,科技部将《量子时刻:奇妙的不确定性》等50部作品拟作为2017年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向全社会推荐阅读。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如果说科技创新相当于建设科技强国的“尖兵”和“突击队”,科普的作用就相当于夯实全民的科学基础。那么,科普工作应该由谁来做呢?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科普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从事科普工作的最大优势是,他们是科学知识的直接生产者,科普的准确性、可靠性好,尤其在前沿科学领域。但是,科研人员从事科普,也应该从本人的专业和兴趣出发。
我们的科研人员中有不善于与公众沟通的,比如在科普过程中他们不善于把复杂深奥的科学问题通俗化、简单化,因此也就无法吸引公众,实现不了科学普及的目的。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承担的科研工作并不轻松,此外还需要处理一些科研之外的事务,如果将科普纳入工作事项,可能不仅会影响到本职工作,还会影响科学普及工作的开展。
虽然科研人员有义务从事科学普及工作,但也需要量力而行。在国外,的确有不少的科研人员是科普达人,但还有一支庞大的专业科普人员队伍,他们包括科学记者、科普作家、科技场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科学中心等)的工作人员,科普期刊、电视或广播节目中科普栏目的编创团队等等。
据中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科普人员205.38万人,科普场馆共有1258个,科普图书种类16600种,册数为1.34亿册,科技类报纸总印数3.92亿份,科普网站3062个。
不难发现,国内的科学普及传播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专业的科普人才队伍不局限于科研人员,一些新兴的媒体平台也崭露头角,他们将共同承担起科学普及的工作。
《中国科学报》 (2017-11-06 第7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