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蕴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10/31 13:10:35
选择字号:
青海科技创新工作纪实:让科技之火点燃高原创新引擎

治理后的黑土滩青海草地早熟禾

累计生产牧草良种36590万公斤,用于青藏高原及北方退化草地治理267万公顷,治理黑土滩35万公顷,天然草地补播改良112万公顷,退牧还草草带更新733万公顷……

今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完成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成果第一完成人赵新全研究员代表项目组领奖。

这一项目,精准对焦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针对区域植被退化严重、生态治理技术薄弱和生态畜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以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植被恢复为主线,以生态—生产—生活系统集成为核心内容,系统研发和集成了退化草地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创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生产发展的管理新范式——“三区”耦合发展,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技术支撑和创新模式。有效促进了青海省退化草地生态功能恢复、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资源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提高。

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工作助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众多缩影之一。如今,科技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在神秘的青藏高原发动了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青海深居内陆,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经济总量小、发展底子薄、产业单一、人才匮乏,如何实现弯道超车?能否实现后发先至?

对此,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解源这样说:“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科技创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政策举措,优化创新环境,科技创新工作得到了全面加强,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高原砥砺正当时,辉煌奋进谱新篇。为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持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青海省围绕创新驱动发展、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科技计划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先后制定30余项科技政策,形成了覆盖科技创新全过程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有力保障并推动了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全面创新。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岁月更替间,在一系列暖政的孕育下,青海科技创新工作催生出一片片嫩芽,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中,这些嫩芽正向着太阳,尽情生长、尽情绽放、亮点频现。

创新驱动,高新技术成就高原绿色发展大浪潮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加快加大科技在各产业行业的创新驱动工作,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为引领的科技支撑工程,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以“123”“1020”为重点的科技项目,集中力量攻克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着力为“四个千亿元”和“四个百亿元”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重点围绕打造千亿元锂电、新材料、光伏制造、盐湖化工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需求,安排部署重大科技专项,为光电材料产业链和多晶硅产业链条延伸、多元熔盐体系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大批重点项目获得接连突破:

离子选择性分离工程化项目,突破了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低成本提取电池级锂的生产工艺技术,打通了青海省上下游锂电产业链条。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850兆瓦水光互补并网光伏电站,从电源端解决了光伏发电稳定性差的问题;中国首座10兆瓦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在德令哈顺利并网发电,拉开了太阳能光热发电产业发展的序幕。

同时,在生物医药领域,通过包虫病研究攻关获得的多项技术填补了青海省包虫病治疗空白;黑果枸杞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材审核列入终止审查目录;“梓醇片”获得国家中药一类药物临床试验批件,实现了青海省自主研发一类新药临床批件“零突破”。

在引领特色农牧业创新发展上,通过“三系”配套技术选育出的青杂系列12个油菜品种,已覆盖到全国80%的春油菜区并推广到蒙古、俄罗斯等国,使青海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甘蓝型春油菜制繁种基地;并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青海省新型农牧区信息化科技服务体系及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目前,主动推送平台已覆盖17.6万户农牧民,380多万亩耕地,并为1029个涉农协会、企业等经营主体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建成的5个国家级和38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面积达到24万亩,引进各类新品种、新技术291项,核心区年产值已达150.6亿元,园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新增就业人数1.2万人。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科技为青海“铺绿”

青海“感冒”,全球“打喷嚏”,青海生态地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认识高度、推进力度、实践深度前所未有。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保护责任十分重大。

为支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起草完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科研科普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并已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构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星—空—地一体化监测方法,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与生态保护决策提供定量化、高精度的空间信息支撑与精准化服务。

几年间,青海省科技部门围绕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区、柴达木地区、湟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并彻底破解了三江源地区“黑土滩”治理的难题。在为青海生态文明作出贡献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孜孜不倦的“青海科技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三江源核心区域的青海南部及其周边随处可见“黑土滩”,不仅让这一带以畜牧业为生的广大牧民群众生活艰难,也成为三江源生态安全的重大威胁。

为了让“黑土滩”变身“绿草地”,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马玉寿带着他的团队成功驯化选育出了我国第一个根茎型牧草新品种——青海草地早熟禾,这也是目前黑土滩种植的首选草种。这个治理三江源退化草场的当家牧草品种,以其发达的根茎繁殖能力、柔软的适口性、高产量,被中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野生栽培品种”。目前青海省已建立起0.13万公顷种子繁殖基地,每年可为1.3万多公顷的黑土滩治理提供种源。

昔日“黑土滩”,如今“绿草地”。马玉寿参与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项目不仅荣膺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他本人还被授予青海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双创工作不断升级,垒起民生经济新坐标

十八大以来,青海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随着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营造的不断完善,财政投入、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也逐步加快,各类双创活动的举办让民众热情一浪高过一浪。全省已建成国家和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其中国家级5家,总孵化面积达53.63万平方米,累计入孵企业1108家,毕业企业200家,认定26家省级众创空间,其中4家通过科技部备案,列入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积极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技术服务减税等一揽子创新创业领域税收优惠政策,众多小微企业获得政策优惠“红利”。

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技创新智力支撑能力。依托省级科技计划,大力推广“人才+项目+基地”培养模式建立柔性引才造才机制,科技人才遍地开花。

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如今,行走在青海广袤的大地上,科技监测的大山河海,智慧生态的草原牲畜,被光伏点亮的农家牧户……无处不张扬着青海科技驱动的魅力,闪耀着科技之火的光环……

科技力量的指引,让青海从拼搏奋进到羽化蝶变,直至硕果累累、水到渠成,以产业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秀美画卷,为大美青海、美丽中国熔铸了坚实的智慧路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夯实青海科技事业的基础,撸起袖子加油干!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