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25 9:15:45
选择字号:
十九大代表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展翅高飞


 

■本报记者 张晴丹 李晨

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新闻中心举行主题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集体采访活动。作为十九大代表,农业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小麦改良中心主任何中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休闲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魏灵玲,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沈玉君,江西省安义县种粮大户、绿能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凌继河接受了中外媒体的集体采访。五位代表一致认为,科技创新将助力我国农业展翅高飞。

唐华俊

农业科技取得了不起的进展

在谈到五年来的农业科技进步时,唐华俊说,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十八大以来,有三个指标可以较好地说明农业的发展进步。第一,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去年已经超过56%,这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第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5%,与“十二五”末比是个了不起的贡献,其中小麦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收获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第三,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2016年稳定在96%。

在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上,比如水稻、黄瓜、桑蚕等的基因组学及其性状形成机理的研究,都有很好地进展。在一些重大品种和技术方面,也有很好地进展。例如智能植物工厂等在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在条件平台建设方面也有很好地发展。我国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农业生物安全科学中心先后建成投入使用。农业部以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现在已建成42个综合实验室,近300个专业或者区域实验室,同时还建了近270个实验台站,形成了一个体系。在此基础上,遴选了400多个农业科学野外观测台站,建成了一大批的数据中心。

尽管农业科技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但我们与国际上的差距也很明显”,唐华俊说。根据科技部的“竞争力报告”,目前我国整个农业科技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的学科只占19%,如大宗农作物育种、动物疫病疫苗等。而64%处在跟跑或者跟踪阶段,如大动物育种、大型农机具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

十九大报告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专门作了部署。“我认为与国外的差距既是潜力,也是动力。我们将根据十九大报告的精神,将来重点在基础和原始创新、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研发。”唐华俊充满自信地说。

何中虎

国际合作研究有助于作物遗传改良

小麦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小麦2016年的种植面积是3.6亿亩,单产355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60%,总产1.28亿吨,占全世界的17%,居全球首位。

过去五年小麦的持续增产对保障粮食产量登上新台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何中虎介绍,在过去五年,全国小麦育种取得了三个方面的进展。

第一,小麦的前沿技术研究,比如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等,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跟国际上最先进的基本并行,有些领域可能还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育种家培育了100多个通过国家审定的优质绿色的新品种,其中有6个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了1000万亩。

第三,目前华北北部小麦全生育期的灌溉次数由过去的4~5次减少到2~3次,小麦种植用水显著减少。

目前,“世界各国都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一些问题,比如旱害、涝害、病虫害,应对这些挑战需要自主创新,但仅仅自主创新是不够的,更需要与国际同行携起手来,大家一起努力做到共同投资、共同获利。”何中虎指出,我国在推动不论是小麦还是其他作物的国际合作中做出了很好的典范。

现在国际上也希望中国在国际农业界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要在学习引进的同时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提高我们应对全球挑战的能力。”

何中虎强调:“中国小麦育种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我们小麦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有信心、有能力为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魏灵玲

打通农业科技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

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设施农业面积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现在我国的设施农业面积已达410万公顷,产值9800亿元,创造了4000多万个就业岗位。在设施大棚方面,农民增收效果也很显著,平均增收近2000元左右。“设施农业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魏灵玲说。

魏灵玲介绍,作为一名研究设施园艺的科研人员,她同时也在做成果转化的工作。在科研领域,一方面注重自主创新和原创技术突破,在智能化设施装备、植物工厂、植物LED人工光技术、农业物联网技术、营养液栽培以及设施农业用的节能或者新能源的高效利用等方面,做了很多科研工作,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另一方面,积极搭建国际化、开放的科研平台,推动我国设施农业基础性研究的发展。

“15年来,我一边做企业、一边作研究,每天这两个身份都要互相切换。”怎么打通实验室的科学成果到应用单位到农民的“最后一公里”?这是魏灵玲时常考虑的问题,也是科技成果转化中最关键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她尝试从园艺的角度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的搭建,目前取得了比较好的效益。

“我相信在十九大以后,会有越来越多喜欢创业又喜欢研究的科研人员能够走出科研一线,投入市场,从市场获得需求,并反哺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够形成实验室的转化和市场需求的良性互动。”魏灵玲还强调,科研人员的春天又来了。他们将依靠中国农业科学院这一国家队科研平台,不断加强研发、创新,搭建我国自主设施农业方面的技术支撑体系,同时做好成果转化工作,让客户从市场上挣到更多的钱,让这些资金反过来推动研究,取得产业的主导权。

沈玉君

农业绿色发展靠政策也靠科技

十九大报告提到要推进绿色发展,特别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等。沈玉君介绍,从农耕文明以来,我国就有施用有机肥、农家肥的传统,但是和化肥相比,有机肥确实存在使用量大、使用不方便等问题,所以农民更习惯于用省时、省工、省力的化肥。另外,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专业化分工,导致了种养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有机肥的利用,阻断了种养循环渠道的通畅。

与此同时,我国部分地区耕地的有机质含量在不断下降,而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大约有38亿吨。沈玉君介绍,到目前为止,还有40%畜禽粪污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既产生了环境污染,同时也是资源浪费。如果将这些畜禽粪污转化成能用的有机肥还到农田中,既解决耕地有机质提升的问题,又解决了粪污的污染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带动有机肥的利用。一是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在全国选100个果菜茶生产县和畜牧生产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的试点。二是发改委和农业部联合启动的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项目。

“农业绿色发展要靠政策的引导,也要靠科技支撑,所以作为农业科技人员深感责任重大。”沈玉君说。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农药减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修复等领域已经研究推广了一批先进的技术模式。目前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种养循环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2016年底,我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6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了80%以上,可以说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

“我相信十九大之后,农业绿色发展的力度还会继续加大。”沈玉君说。

凌继河

不担心没有人种田

“我是亿万农民当中的一名,我荣幸既是农民,又是党代表。”凌继河的话语朴实而有力。

他介绍,他的公司现在流转土地20070亩,托管土地35700亩,年加工稻谷40000多吨,带领农民6700户致富。

去年,公司的主力“80后”“90后”平均拿到14.7万元的年收入。“以前都不愿意种田,但在我们合作社种田是排着队在等。”凌继河介绍,收入最高的6年近200万元。“不担心没有人种田,让年轻人去做这件事。”

公司能取得这么好的效益,凌继河认为靠的是六个字:“良种、良法、良田”。

良种,主要是指引进一些优质品种,适合当地的气候、土质,一旦实验成功就大力推广,目前推广达到90%以上。以前普通大米卖到2元一斤,大家还挑三拣四,现在品质比较好的大米最多卖到18元一斤,市场还供不应求。可见好品种对产业发展有很大贡献。“这也是总书记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问题。”

良法,全程机械化率已达90%以上,以前是人工插秧一天一亩,现在高速插秧机一天插五六十亩,是人工的60倍,而且人工插秧的产量还没有机器高,因为机插的分蘖多、返青快。“机械化减少了人工,增加了收入,降低了成本,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此外,他们还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减少了成本,增加了收入;实施统防统治,飞防一天可以打五六百亩,原来人工一天就打20亩,甚至用药量更大,现在药用得少,省了成本,又省了人工。

良田,公司主要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江西省省委省政府拿出两百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省将基本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国对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政策越来越好。”凌继河说。

《中国科学报》 (2017-10-25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