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小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24 9:31:33
选择字号:
大学教学管理应遵循的三个原则

 

■尤小立

近年来,大学教学问题一直都是人们议论和探讨的热点,不能说有关教务部门不作为,其所努力作为的事情也不可谓不多。但也应该看到,这些作为之所以落不到实处,其关键还在于没有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

众所周知,管理的对象是人,但我们的管理学总是片面强调“用人”。其实,“用”并非简单的使用、支配、监督,更多的还是要尊重、服务和沟通。而所谓“人”,也非泛指抽象的群体,它首先是指具体的那个人,在大学教务管理中,自然是指具体名和姓的那位教师和那名学生。

在大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中心,在教务和教学管理中更是如此。教师是传道授业的主体,学生是服务的对象,教务和教学管理只能围绕着这两个中心进行。这就涉及以下三个原则。

首先,教学的专家是教师。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务管理事务不断增多,机构也不断庞大,管理和协调工作日益烦琐,其本身似乎成了一门新的学问。这也在无形中助长了教务管理人员的“专家意识”。有此意识,就不可能屈就,服务意识自然淡薄。

但要知道,了解教务管理的程序,并非了解教学和专业本身,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才是那门课的专家。他(或她)才是第一责任人,是最有发言权的权威。正因为教师是具体课程和教学的权威,所以教务管理需要协助和服务于教师。

其次,服务需要具体落实到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人。教学秩序的维护、监督,以及课程的设计、课程表的编排和考试的安排自然也是服务,但现在的问题是,大学教务这个所谓的“盘子”变得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僵硬,程序大于人的现象日趋严重。估且不说整个课程的设计和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适应时代要求,就课程本身而言,承担具体课程的教师的话语权也在缩减。

以考试为例。一门课程怎么考试本来是教师的事,但现在掌握主导权的却基本是教务管理部门。不同教师讲授的同一门课,就大多被归入“统一试卷、统一考试”的管理程序之中。这种貌似公平的管理方式,其实只取了一个教学水准的平均值,这个平均值也就是及格水平。换言之,授课教师只需达到60分,也就算过关了。如此这般标准化的操作,不要说追求卓越这样的宏大理想了,就是尊重一点教师的个性也谈不上。而个性化恰恰是大学教学,乃至整个大学教育所应有的特征之一。

第三,项目管理不能代替人的管理。大学“公司化”管理方式催生了许多以前所没有的产物,教学的项目管理方式就是其中之一。当然,以“教学改革”为名的项目管理也是教务部门在教备受诟病的压力下的新作为。但就像大学“公司化”管理使大学的人文因素日渐稀薄一样,教学的项目管理也在损害着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因为以现有的大学体制,“教学改革”项目基本是由少数行政和教学“双肩挑”者所垄断。而牵头者日理万机,教学不过是其工作很小的一部分,他们平时也不见得事必躬亲,结果就是不从事一线教学者负责“教学改革”,而从事一线教学者既无法全面参与,又没有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而以现有的政策,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本身就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奖励,他们在各级各类的教学评奖中也自然是“材料齐全、丰富”,因而屡获殊荣就是必然。现在,各校的“教学名师”中似乎不外乎以下两类:一类是德高望重,但科研水平一般,属于温情式照顾性质;一类则是本身并不以教学为主,或基本不从事课堂教学的行政与教学“双肩挑”者,因而属于行政性照顾。

教学改革的项目没有惠及一线教师,只能让这种管理方式形式化,它不仅直接将人转化成数字或表格中的符号,也抑制了“人的因素”的伸张,使以往的教书育人的高尚事业彻底转变成了一种职业。而相对一般社会群体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教师,可能因为无法在自己的职业中获得尊重,享受自由和快乐,最容易失去热情和积极性。现如今,教师教学热情的普遍低落,正说明这种教务管理方式的不合理。

当然,教务和教学管理绝不止于原则,它更多地还是要体现在具体的操作之上。而操作往往由人来实施,因此,“人的因素”在这里也需要进一步扩大,它不仅是指管理的对象,也关涉到管理的执行者。他们的基本素养和职业训练将会直接影响到管理原则落实的效果,乃至大学的未来。

《中国科学报》 (2017-10-24 第5版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