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沙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23 9:15:12
选择字号:
院士捐款捐的不是金钱而是精神

 

■沙森

近日,87岁的中科院院士卢永根选择将880万元积蓄全部捐出,无偿献给教育事业,作为“最后的贡献”一事刷爆了朋友圈。与他的“倾尽所有”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卢永根家中摆设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破旧的木沙发,老式电视,铁架子床锈迹斑斑;去过他家的人,都会产生一种“家徒四壁”的印象。

这种“贫穷”与“富有”的对比,几乎成了这一辈老科学家的共同特点。正如有媒体评价的那样:在这些老科学家眼里,财物重于泰山,一粥一饭、一丝一缕都不敢浪费;财物也轻于鸿毛,当他人、社会有需要时,他们可以不计得失、倾囊相赠。这种对物质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折射出老科学家们高尚的精神价值追求。

在如今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中,这种对精神价值和境界的追求越来越弥足珍贵,对于社会大众如此,对科学共同体来说更是如此。

相比于很多其他行业,“清贫”“坐冷板凳”是大多数科学家要面临的境遇。尤其对一线城市的青年科学家来说,生活的重压更是不言而喻。

但反观卢永根这一辈老科学家,他们人生中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极其简陋的物质条件当中度过的。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生活条件的困苦和工作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同样也作出了非常卓越,甚至是影响世界的科学成就。

由此观之,丰富的物质并不是科学家们追求真理、向往崇高精神的充分条件。

“一个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这样一种仰望星空的精神成为所有科学家的共同信仰,继而成为知识群体和社会大众的共同信仰,我们的民族才能在新时代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中国科学报》 (2017-10-23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