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0/18 9:56:48
选择字号:
定西马铃薯:从“救命粮”变成“致富薯”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马铃薯传入中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而在定西市种植已有200多年。经过长时间的生态适应性选择,加上品种的不断更新和换代,马铃薯已更加适应定西的不同自然气候类型区,成为定西市的首选作物之一。

■本报记者 秦志伟

当外地人走进甘肃省定西市时,总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定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此话虽为调侃之语,但足以说明马铃薯在定西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20多年的发展历程,定西市让马铃薯从“救命粮”蜕变成了“致富薯”,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头号功臣。数据显示,2016年定西市农民人均马铃薯产业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三成。前不久,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在这里召开。

会议期间,定西市大力推行的“四个跟进”产业扶贫模式引发与会者高度关注。“‘四个跟进’就是让贫困户精准参与到马铃薯产业发展全过程,使产业扶贫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在会上表示。

选准产业:从资源禀赋出发

马铃薯传入中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而在定西市种植已有200多年。经过长时间的生态适应性选择,加上品种的不断更新和换代,马铃薯已更加适应定西的不同自然气候类型区,成为定西市的首选作物之一。

定西位于甘肃省中部,通称“陇中”,地处黄土高原、甘南高原、陇南山地交汇地带,辖7个县区。值得一提的是,7个县区全都处在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这里也便成为甘肃省和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多年的发展,使定西成为全国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定西市农业局副局长、马铃薯产业办公室主任刘荣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复杂多样的地质地貌,为马铃薯不同类型品种的区域化布局创造了条件。

目前,在定西南部高寒阴湿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是马铃薯脱毒种薯和良种扩繁的最佳区域;中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半干旱区,主要适宜高淀粉型马铃薯和优质菜用薯生产;在洮河、渭河、漳河流域的河谷川水区主要适宜早熟菜用型和加工型马铃薯的生产。

十年九旱,是这里最明显的气候特征。在刘荣清看来,干旱少雨但与马铃薯生长雨热同期的气候资源,更有利于马铃薯块茎膨大和品质提升。

据介绍,当地降水规律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生长期内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0℃的日数很少,既有利于马铃薯增产,也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同时有利于抑制马铃薯病毒病的蔓延和加重,减缓马铃薯品种和品质的退化速度。

据检测,定西马铃薯块茎中干物质含量为24.1%~30.7%、淀粉含量为18.97%~24.25%、蛋白质含量为1.18%~2.44%,糖类为1.5%左右、矿物盐类为1.1%左右。

目前,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0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近1/2,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这也为定西市进行产业扶贫提供了重要抓手。

靠马铃薯填饱肚子、度饥荒曾是定西人的辛酸记忆。刘荣清回忆,定西从1996年提出实施“洋芋工程”,到2008年实现了由“马铃薯之乡”向“中国薯都”的跨越。而马铃薯产业发展也经历了自给自足、产业培育、快速发展、全面提升、转型升级五个阶段,产业体系趋于完善。

“目前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发展格局,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全市产业链条最完整、农民从中受益最多、扶贫效果最好的农业支柱产业。”刘荣清说。

全产业链:发挥各主体优势

一直以来,定西市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把马铃薯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一产业来抓,唐晓明在多个场合都提到这一点。为此,定西市专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为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位于定西市安定区的香泉镇,是该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集乡镇。当天,与会代表参观了香泉镇现代农业扶贫产业园。香泉镇党委书记秦东平介绍,该产业园以建成区域性种薯繁育基地和良种供应基地为主要目标。

目前,产业园引进爱兰、凯凯、百泉、农夫薯园等7家种薯企业和定西马铃薯研究所1家科研单位,围绕马铃薯种薯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建立了“微型薯—原种—一级种—商品薯”全产业链示范基地,使全镇马铃薯年种植面积达5.5万亩,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5.2万亩。

“该基地生产的种薯,除了用于出口和外销外,其余的全部推广到安定区19个乡镇的7万多户农户。”在秦东平看来,马铃薯种薯的繁育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全区马铃薯产量。

秦东平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与非脱毒种薯相比,基地生产的种薯亩产达到2吨左右,亩产增加0.5吨以上,户均按3亩、每公斤按1元计算,户均增加收入1500元。

甘肃凯凯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凯农业公司)是香泉镇引进的种薯企业之一。据介绍,该公司依托马铃薯良种补贴,大力开展“一分田”种薯工程,帮助贫困户提高种子质量,提升马铃薯品质。

目前,凯凯农业公司每年向当地500户贫困户免费投放马铃薯脱毒微型薯400粒,每户当年可产脱毒优质原种200~300公斤;第二年可种植1~2亩马铃薯一级种,产量达3~4吨;第三年可供20~25亩的大田马铃薯用种,形成逐年递增、层级扩繁的几何效应。

“今年公司在定西、白银等地建立标准化种薯繁育基地2.23万亩,带动贫困户1000多户,贫困户通过卖种薯亩均增收2000多元。”凯凯农业公司总经理李恺说。

据了解,今年定西市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据统计,全市种薯企业已达32家,建立原种扩繁基地6.01万亩,一、二级种扩繁基地150.4万亩。

目前,定西生产的脱毒种薯已在市域内实现全覆盖,并销往全省及内蒙古、贵州、河北、安徽等10多个省区,部分原原种还出口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埃及等国家和地区。

创新模式:产业扶贫效果好

李俊林是安定区高峰乡红光村马铃薯种植户,也是当地的贫困户。以前他家年年种粮不见粮,现在不种小麦改种马铃薯,产量比以前高出好几倍,收入也比以前好得多。

据李俊林回忆,当初政府鼓励大家种植马铃薯,农民一开始由于不了解还不敢种。“结果2004年试种了4亩,收入当年就翻番了。”李俊林表示,2012年他将家里土地全部种了马铃薯,两年时间就脱贫了。

近年来,定西市坚持“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产业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原则,始终把发展马铃薯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路。

以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为例,相关部门引导贫困户与合作社签订协议,采取流转土地、吸纳生产资料、扶贫贷款入股等方式,让贫困户直接参与到马铃薯产业发展各环节,实现分红增收、多头增收。

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天马铃薯公司)是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14年,公司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模式,按照股份合作方式,牵头组建了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上下游各环节的30个合作社、5个农机服务合作社、2000户家庭农场、600户种植大户、5万农户和860户贫困户等联合在一起,全面开展马铃薯种植、贮藏、收购、加工等多环节经营和农资购销、农机服务等社会化服务。

在蓝天马铃薯公司董事长李幸泽看来,由此形成的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既保证了企业原料供应,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又降低了生产经营和服务成本,最大程度地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定西市贫困村组建合作社实现全覆盖,其中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12个、家庭农场65个,精准带动5.8万贫困户。同时,政府鼓励合作社优先聘用6万名多贫困户劳动力到产业基地就业,人均增收1万多元。

截至2016年,定西市贫困人口由1982年的170万人下降到33.28万人,其中依托马铃薯产业直接带动4.1万户17.2万人脱贫。

当前,面对马铃薯主食产业化这一重大机遇和课题,定西市正期待着能借此打造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新奇迹,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作为促进群众脱贫致富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抓好产业扶贫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同全省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唐晓明说。

《中国科学报》 (2017-10-18 第8版 区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