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成利
2016年是我国科普工作的利好之年。从年初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4月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5月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6月的“‘十二五’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到7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7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地质博物馆建立100周年的贺信,年底给八一学校科普卫星研制团队的学生回信中,“科学普及”都成为重要的关键词。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我国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
成绩与问题
世界科技发展的历史证明,科技强国不仅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也同时反映在科学普及与传播水平上。我国要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必须像重视科技创新那样重视科学普及,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重视科普工作的发展,这不仅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需求。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只有实现协调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科学支撑。
2016年是我国的科普工作迎来重大机遇,实现快速发展的一年,主要体现为公众科技意识和科学素质不断提升,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增长,科普场馆建设得到充分重视,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科普传播形式日趋多样,科普作品大量涌现,群众性科技活动成效显著,创新文化环境逐步形成,大众创新创业渐成潮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成为共识等。
据中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共有科普人员205.38万人,科普场馆共有1258个,科普图书种类高达到16600种,册数为1.34亿册,科技类报纸总印数3.92亿份,科普网站3062个,向公众开放开展的科普活动的科研机构和大学达到7241个,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41.2亿元,科普专项经费共计63.59亿元,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4.63元。
特别是2016年4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印发,更是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供了标准和衡量尺度,这将势必推进我国公民自身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升。
尽管我国科普工作取得了相对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公民科学素质偏低,科普能力较弱,科普工作机制亟待完善,鼓励创新文化氛围尚未形成等。
多管齐下促科普
展望2017年,我国科学普及将迎来新的腾飞,科普工作必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了加快科普发展,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呢?
第一,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青少年、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为重点人群,重视部队官兵科学素质建设,按照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为目标,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使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稳步提升。
第二,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完善国家科普基础设施体系,推进科普信息化,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相结合,提高科普基础服务能力和水平,助力科普产业发展。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重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以科普的内容信息、服务云、传播网络、应用端为核心,构建科普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大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发挥新兴媒体的优势,提高科普创作、制作水平,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推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上的深度融合,加强科普载体建设,实现包括纸质出版、网络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在内的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第四,提升科普创作能力与产业化发展水平。加强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推动产生一批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原创科普精品。重视电视科普宣传,充分发挥“两微一端”的优势,推出一批科普节目。此外,科普讲解人员还应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尤其是科普讲解能力,尽可能掌握幽默风趣或具有个人特色的语言技巧。鼓励和引导科研机构、科普机构、企业等提高科普产品研发能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
第五,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结合。推进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进一步明确科普义务和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和科研人员要主动面向社会开展科普服务。推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企业向公众开放,增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高端科研设施的科普功能,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对公众开放,推动建设专门科普场所。此外,还要促进创业与科普的结合,鼓励和引导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服务平台面向创业者和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引导创新创业组织建设开放、平等、合作、民主的组织文化,尊重不同见解,承认差异,促进不同文化融合。
第六,增进科技界与公众的互动互信。加强科技界与公众的沟通交流,塑造科技界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在科技规划、技术预测、科技评估以及科技计划任务部署等科技管理活动中扩大公众参与力度,拓展有序参与渠道。上海市在科技活动周期间让科学家走红毯的方式值得点赞。
围绕重点热点领域积极开展科学家与公众对话,通过开放论坛、科学沙龙、科普咖啡馆和展览展示等形式,创造更多科技界与公众交流的机会。加强科技舆情引导和动态监测,建立重大科技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抵制伪科学和歪曲、不实、不严谨的科技报道。发出中国科学好声音,传播科学正能量。
供给侧改革为科普铺路
要实现科普事业快速发展,必须推进科普供给侧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科普和创新文化投入,建立应急科普协调机制,建立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监测评估体系,确保科普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制定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激励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科普产业发展);激励科研机构和大学向社会开放、落实国家给予的科普基地等开展科普活动的门票收入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制定鼓励开展群众性科技活动的政策措施;出台提升科普场馆传播能力的政策措施;适应科普发展的迫切需求,推进增设国家科普奖项,适时不断扩大奖励范围,提升奖励级别等,激励更多科技人才从事科学普及。
大幅度增加科普和创新文化投入。增加科普和创新文化投入的重点是大幅增加政府经费的投入,尽管我们以往的科普经费大部分来自于政府投入,但对比来看,无论是幅度还是力度都还远远不够,所以增加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经费投入至关重要。此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民间对科普和创新文化的关注和贡献是科普和创新文化成熟的重要体现。
建立应急科普协调机制,提高应急科普专业化水平并建立应急科普服务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应急科普协调机制。
建立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监测评估体系。建立国家科普和创新文化监测评估体系,重点是开展科普统计调查,构建评价考核体系,推出地区科普发展指数,提高科普监测水平,开展对科普工作的检查评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开展科普是每一位科技人员的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科普既要靠科学大家,更要依靠每一位科技人员。倘若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行动起来,加入到对公众举办科普讲座、从事科普讲解、指导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撰写科普文章、创作科普图书的行列中来,这必将极大地充实我国的科普力量、丰富我国科普资源,从而共同开创我国科学普及的新春天。
(作者供职于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
《中国科学报》 (2017-01-06 第3版 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