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媛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7/1/4 10:22:42
选择字号:
科学史专家眼中的学术手稿:“对话”大师才能更深刻理解科学

 

在英国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张藜曾亲手翻阅过300余年前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留下的手稿。她当时觉得很奇妙,“就像牛顿穿越了时空在与我‘对话’一样”。

这种“对话”的感觉,还体现在接触科学家的书信、学术笔记、曾用过的实验器材以及阅读他们的口述回忆之时。张藜认为,这些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真切的实物,告诉人们科学思想的逻辑和历史行程,从而更精确和深刻地理解科学。

“历史学就是讲故事,这些实物则是故事具体的承载形式,它能让读者直观地回到当时的情境,能看得见、摸得着。”张藜说,这种方式能够激发人们对科学世界的好奇心,增加理解科学和科学家的趣味性。“翔实的史料还为人们构筑了具体的科学形象,有利于人们从故事中领悟科学精神的真谛,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潜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醒民对皮埃尔·迪昂的研究显示,这位杰出的法国科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不仅善于从科学史中为科学哲学和自己的科学研究找到支撑,而且认为“要卓有成效地创造新科学,就要批判地理解科学和科学哲学”。

“历史因细节而生动,往事因亲历而鲜活。”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专家樊洪业研究员认为,书信、日记、学术笔记等手稿作为科学家亲笔书写的个人学术生涯的真实记录,在字里行间的细微之处,折射出科学家的鲜明个性和治学风格。

在收集科学家历史资料并进行展示方面,国外一些学术机构起步比较早。例如,2010年在英国皇家学会成立350周年之际,该学会在网上公开了世界知名科学家的研究手稿,其中有牛顿有关多种颜色彩虹生成白光的光学理论著作、富兰克林1752年确认闪电时放电现象的论文,并展示了专家们对牛顿、胡克、法拉第、富兰克林等科学界“大师”级人物成就的评论。英国皇家学会主席马丁·里斯认为,这些手稿代表着众多科学家数百年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代表着科学史上让人激动的时刻,“它们让我们对科学理解得更深,看得更远。”

尽管起步不算早,但我国近年来在科学家历史资料的收集和展示方面进展得很快。在位于北京理工大学的馆藏基地,收藏着我国近年来实施“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所收集的老科学家史料,资料柜已经装得满满当当。作为“采集工程”首席专家,张藜介绍,这里的馆藏条件与古籍收藏相近,除了具有恒温恒湿、避强光照射、防磁等条件外,还配备了展览和阅览的环境。目前,“网上科学家博物馆”已经开通,公众可以在互联网上对这些史料先睹为快。世界上首家科学家主题博物馆也在筹建中,几年之后它就将伫立于北京城北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旁。遗憾也并非没有,据中国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老科学家的资料分散在各地的档案馆、图书馆、校史馆等机构,还有大部分资料零散地保存在老科学家的办公室或者家中,缺乏系统整理,且缺乏长久保存的条件。“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药物化学家谢毓元院士看来,这些工作“不仅有助于史学家们从中寻找中国近现代史中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及发展脉络,也可为后人提供借鉴”。这笔珍贵而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未来还需要更多人去关注和保护。(本报记者 詹 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