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9/24 17:21:38
选择字号:
卢秉恒院士:中国制造需全社会协同

 

“中国制造”成为第十八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一个高频词。在9月24日上午的开幕式上,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就做了关于中国制造的特邀报告。

卢秉恒表示,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大大提升,一大批高端装备,如百万千瓦级超级临界火电发电机组、CAP1000先进压水堆核电成套设备、1000KV交流输变电设备、超重型数控卧式镗车床、ARJ21支线飞机、高铁与动车组、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等,已初步形成了装备产业格局。

但当谈到中国制造的短板时,卢秉恒直言,尽管中国制造业的GDP总量已超过美国,人均产值仍大有潜力,强劲的内需有待释放,资源及环境单位产值消耗为先进国家的两倍。“擅长大批量,短于专精特;低端恶性竞争,高端难于进入;设计开发能力弱,生产能力过剩。”

一般认为,制造装备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电气化阶段,即加工装备+电动机,实现驱动的电气化;二是数控化阶段,即机床+计算机,实现按照编程的自动化操作,编程人员难以应付切削数据库、机床刀具特性及千变万化的工件材料和结构;三是智能化阶段,即数控机床+智能控制,通过智能控制实现工艺优化,有丰富软件的装备价值提升30%;四是智能制造装备,即装备+传感器+工艺优化软件。

“未来制造装备是软硬结合的产品,没有软件的支持,就是‘笨’装备。”卢秉恒说。

智能制造,简单来说,就是制造技术融合信息化。卢秉恒指出,智能制造离不开“新三基”,包括:传感器,作为信息采集器;软件,将工艺知识固化,使装备增值;大数据,是重要的信息源。

谈及中国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卢秉恒认为需追赶与跨越并举,依靠全社会的协同机制。

首先是市场协同,一个工业领域的消费,就是另一个领域的市场。

其次是产学研协同。卢秉恒认为,产品选择是企业创新的起跑线,企业应成为投资研发、成果应用、集成创新的主体。

再次,创新平台建设需要新思路,比如参考美国制造创新网络研究院的模式,旨在填补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之间的鸿沟,协调现有资源,快速组件创新链,知识产权协议从研发开始,从学生开始。

最后还需要科技计划协同和国际协同。

“将工业4.0与社会资源集成,打造强大的制造服务业,突围企业围墙,优化全国资源,让知识流动起来。”卢秉恒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超级显微镜”,深度探索微观世界 《自然》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