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田间验收
科学网山西太原讯(本报记者程春生)由山西农业大学开展的“盐碱地改良集成技术研究”项目,9月19日通过专家田间验收,参加验收的东北农业大学教授张志辉等土肥专家认为,该项集成技术独辟蹊径,增产效果非常显著。验收组建议科研人员进一步优化技术成果,为全省乃至全国盐碱地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据介绍,土壤盐碱化已成为一个世界问题,由于盐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已造成土地生产能力减退,粮食产量大幅降低。据悉,山西现有盐碱地450万亩左右,传统改良措施有水利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和化学改良,除化学措施外,其他改良方法均收效甚微。
在山西朔州市怀仁县金沙滩镇的示范田验收现场,集成技术改良后的30亩重度盐碱地和近600亩轻度盐碱地,玉米长得郁郁葱葱,收获在即。而同一地块的传统耕作盐碱对照田,植株矮小,籽粒欠缺。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地,多亏山西农大教授给我们传经送宝,今年的玉米是个大粒满,丰收在望。”怀仁县盐丰营村的全省种粮状元张庆高兴的合不拢嘴。专家们的验收结果也证明了张庆的判断。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卜玉山为首的现场验收专家组,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块,进行比对测量。改良盐碱地生长的玉米植株,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株高比对照增加 29.4厘米,茎粗平均增长3.4毫米,玉米产量比对照组平均增产20%以上。
“这套盐碱地改良集成技术,属化学措施的一种。”主持该技术研究的赵晋忠教授告诉记者,该技术以测土配方为前提,对重度、中度和轻度盐碱地,分别施入“量身定做”的改良剂,达到降低土壤PH值,提升土地肥力。改良剂是以糖类化合物为载体,引入降碱的活性基团,土壤中盐份上升时,遇到活性基团,即可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剩余的糖类化合物载体,可作为养分被植物、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