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9/22 11:17:36
选择字号:
家长群里的“江湖”:社交网络引发遗漏焦虑

 

新学期伊始,不仅老师、学生忙碌了起来,网上的班级沟通群也恢复了工作状态。班级群的大量出现,原本是为了便于教师与家长交流、沟通,以应对过去学校教育中,教育合力不佳的问题。但是,美好的初衷却让越来越多的家长变得“进退两难”。

社交网络引发的遗漏焦虑,在一个关乎孩子教育与成长的群里显得尤为突出。老师发布的重要讯息,家长都第一时间了解并给出回应,你可以落后吗;学校组织的活动,家长都积极响应了,你可以拒绝吗;教师节,家长都发送了祝福,你可以忽略吗;班级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家长都点赞祝福了,你可以装作没看见吗……自从加入班级家长群之后,有的家长每日“诚惶诚恐”,生怕错过了什么,影响孩子在学校的“前途”。

心理学认为,人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时会产生一种心理的满足感,而这种心理的满足感与其成就动机成相关的关系,会使人认为自己比别人拥有更多信息而产生“自豪感”。一旦没能有效获取信息,就会产生焦虑情绪。

然而,这些信息真的有用吗?至少,真正与孩子的学习与发展相关的并不多。

而在班级群里造成大量无用信息堆积的,恰恰也是家长自己。这些家长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永远在第一时间响应和赞美老师的;主动公布排名,爱秀、晒、炫自家娃的;为孩子各种拉票,“诚恳”地让人不能拒绝的;动不动不满、抱怨,喜欢公开指责别人的;错把班级群当成家庭群,疯狂唠家常的。

这种被教师委婉地称之为过于“热情”的行为,折射的是现在家长过度关注自己孩子的一种心理倾向。合格的爱,既不能缺乏也不能过度,因为无论哪一种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家长对孩子的关注需要理智,懂得分寸,这样才能真正起到教育的功效。

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不能对其他人造成困扰。一个网络社交群体本质上就是一个公共场所,一些家长的行为突出反映了公共意识缺乏的核心社会问题。

所谓公共意识的底线,就是遵循一些最基本的行为规则。例如,不发布与班级公共群的目标与功能无关的信息。其次,无论是熟人社会还是陌生人社会,公共意识的具备都要求人与人之间合理的界限感,懂得保护自己孩子的隐私,顾及其他孩子和家长的自尊,是维护群体氛围、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