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9/21 14:03:25
选择字号:
自杀,一个都太多

 

9月10日是第14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年的主题是“联结、交流与关注”。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心理健康工作,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伸出援手,一起挽救生命,早日实现健康中国。

杨改兰、乔任梁,一位贫困地区的年轻母亲、一位国内当红的演艺明星,两个人本无任何交集,但却因为共同的命运——自杀,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自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数据统计显示,全球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即每40秒就有一个人自杀死亡。其中,年轻人是受自杀影响最大的群体,在全球范围内,自杀是15~29岁人群死亡的第二位主要原因。不同国家的自杀人数不同,但是全球自杀所致的负担大部分来自中低收入国家,估计75%的自杀发生在这些国家。

“任何人的自杀都是悲剧。它过早地将一个人的生命夺走,并且自杀也会产生持续的涟漪效应,极大地影响自杀者的家人、朋友和社区的生活。”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说。

人数可能被低估

但不幸的是,人们往往没有把自杀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来优先处理。

“尽管有关自杀及其预防的研究和知识日益增多,但是与自杀有关的禁忌和耻辱感持续存在,人们通常不寻求帮助或总是独自一人面对。而且即便是他们寻求了帮助,许多卫生系统和服务机构也不能为他们及时有效地提供帮助。”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副主任梁红说,由于自杀是一个敏感问题,在一些国家自杀甚至是违法的,全球自杀人数总数有可能被低估。

而在自杀方式的选择上,服用农药、上吊和使用枪支成为自杀群体最常用的方法,但是不同人群通常会选择使用许多其他不同的方法。

梁红提醒,相对自杀死亡,每年自杀未遂的人数更多。重要的是,在一般人群中,自杀未遂既往史是自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鉴于严峻的现实,早在2013年5月,第66届世界卫生大会便通过了世卫组织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精神卫生行动计划。而自杀预防计划是整个计划的一部分,并提出到2020年实现各国自杀率下降10%的目标。

多因素而导致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杀呢?

梁红说,任何单一因素都不足以解释一个人为什么会自杀:自杀行为是一个复杂现象,是由个人、社会、心理、文化、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

虽然已经有证据表明自杀与精神障碍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确认,但梁红认为,如果笼统地将精神障碍作为自杀的危险因素则会适得其反。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环境是自杀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许多自杀都是危急时刻冲动发生的,在这种情况下,自杀者如果能轻易接触到的自杀工具,如农药和枪支,就很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梁红说。

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自杀预防——全球要务》一书中,将自杀危险因素分为卫生系统与社会层面、社区与人际关系层面、个体层面三个方面。

比如,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差,所需要的医疗服务难以获得;自杀工具方便易得;媒体不恰当的报道等都属于卫生系统与社会层面。而战争和灾难、文化变迁带来的压力、歧视、被隔离感、虐待、暴力和人际关系冲突属于社区与人际关系层面。自杀未遂既往史、精神障碍、酒精的有害使用、经济损失等属于个体层面。

有效预防不可少

既然自杀的危险因素的来自多方面,那必然也需要社会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才能有效地预防自杀的发生。

“这其中,政府承担领导角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政府可以把在其他方面不可能合作的多方利益召集在一起。政府有处于一个独立的位置,可以开展和加强监测以及提供和传播数据,而这些数据对于提供行动所需的资料是必要的。”世卫组织精神卫生和物质滥用司主任 Shekhar Saxena说,只有整个国家卫生、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农业、商业、司法、法律、国防、政治和媒体等部门相互配合,才能有效促进自杀预防工作的开展。

而针对不同的人群,也有不同的自杀预防干预策略。

梁红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面向全人群的干预策略,需要提高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促进心理健康、减少酒精的有害使用、限制自杀工具的方便易得以及促进媒体负责任的报道自杀问题。而对易感人群来说,则需要通过培训专门“守门员”的方式来实现,比如热线电话等。

“对于特定的易感个体,我们则需要提供社区支持,对离开医疗机构的人进行随访。同时,还要提高卫生工作人员识别和处理精神障碍和物质使用障碍的能力。”梁红说。

“自杀,一个都太多。全世界都行动起来,推进预防自杀工作。”陈冯富珍期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