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成桐在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接受采访(陆琦摄)
“上世纪50年代,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对我们这一代人是非常大的激励,觉得中国人也能出人头地。现在有第二个问题必须要突破,即是不是在中国本土培养的。”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在第七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表示,希望在中国的土地上培养出更多一流的数学家。
其实,这是丘成桐一贯的心愿。早在六年前的第五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丘成桐就曾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从针对中学生的丘成桐中学数学奖到针对大学生的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再到针对华人学者的华人数学家大会上的晨兴数学奖,都是为了激励中国数学人才的培养。”
在丘成桐看来,数学研究是多姿多彩的,是非常有意义且很有前途的。有些纯数学,从表面上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大,但其实关系非常密切。比如,椭圆曲线是数论中很重要的内容,可以用在保密系统中,与信息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
“科技的发展,如果单纯靠并购公司或学别人已经完成的工作,只会远远落后于科技发达国家。”丘成桐说,“因为科学技术最后10%的工作,一定需要很多基础科学在前面引导,而基础科学的基础就是数学。”
正如李克强总理日前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考察时所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是其他科学研究的主要工具。
总理的这句话,让丘成桐感触颇深。他更加坚信:“只有数学学科很好地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科技强国和经济强国。”
丘成桐坦言,中国的数学发展跟美国、欧洲仍有一段距离。尽管近年来中国有一些年轻数学家的崛起,本土也培养出了一流的数学家,但是数量还太少。
他认为,这主要跟培养方法有关系。“现在中国的培养方法基本就是考试,而不是培养做学问的兴趣。相比之下,为了学问而做学问,是最好最快的培养人才的方法。”
此外,中国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也是丘成桐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体制上还有很多束缚,不能让研究员、教授放手去做。培育能够让科学家自由发展一流学科的环境,非常重要。”丘成桐表示,跟国外学者交流固然重要,让一流学者自由发挥、让青年学生接触到第一流的学者,也是不可或缺的。
他还特别提到,培养第一流的学生,教育应当贯穿中学、大学、研究生的全过程,一系列的培养都很重要,都要花时间。他举例说,日本有位研究数论的大数学家,在海外学成回国后,发现日本当时缺乏好的中学数学教育,于是花了十多年时间写了16本中学数学教科书。“可能中国的数学家未必会这么做,他们很少愿意花时间在中学生身上。”
“只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学生。”丘成桐相信,先进的培养机制加上中国式的教育,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本土可以培养出一批世界一流的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