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等南方地区是全国得天独厚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资源区域,春夏季节光温资源丰富,如能破解该地区春夏红薯结薯难题,发展时令红薯,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填补我国该时期鲜薯市场的空当。
■本报记者 秦志伟
北海红薯机械化采收 韦本辉供图
与大米、白面相比,红薯因含有丰富的赖氨酸和胡萝卜素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但红薯鲜薯上市时间基本在10月份以后。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传统红薯品种秋种冬收能正常结薯,而在长日照的3~7月不易结薯,导致该时段市场上没有红薯鲜薯供应。
日前,《中国科学报》记者获悉,广西农科院研究员韦本辉团队提出的“弱感光型”品种选育理论和方法,对广西等低纬度地区传统红薯品种春夏种植不易结薯和3~7月无红薯鲜薯上市等问题作出了有效回应,该项目于近日结题。
韦本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历时11年,团队率先提出红薯“弱感光型”品种选育理论和方法,培育出一批可“一年两(三)熟”种植新品种,研究总结出一套红薯“一年两(三)熟”生产技术体系。
多为一熟制品种
《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既可食用也可药用,深受消费者喜爱。
据记者了解,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红薯,主产区在北纬40°以南和北纬22°以北地区。我国种植面积约9000万亩,鲜薯总产量1.2亿吨左右,多为一年一熟制。
韦本辉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广西,传统红薯品种由于对长日照结薯敏感,多为一熟制,春夏季节种植不易结薯而多作为饲料或繁苗使用,无霜区偶有收获晚稻后进行冬季种植。
研究发现,广西传统红薯品种和淮山等薯类作物相似,其结薯对光照长短比较敏感,即在短日照条件正常结薯、长日照则不易结薯,相反,北方型品种在南方春夏时节则能正常结薯。
韦本辉团队分析其原因,南北两地随着春季向夏季前移时,在同一时段,北方地区日照时间比南方多1个多小时。以北京和南宁为例,夏至日的日照长度分别为15小时1分和13小时32分,相差1.5个小时。
“北方红薯品种是在长日照条件下形成的,南移广西等南方地区于春夏种植,恰好能满足红薯结薯对光照长度的要求。”韦本辉认为,揭示这一规律,在红薯育种、引种和品种种植季节布局上,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
毋庸置疑,广西等南方地区是全国得天独厚的热带亚热带气候资源区域,春夏季节光温资源丰富,如能破解该地区春夏红薯结薯难题,发展时令红薯,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填补我国该时期鲜薯市场的空当。
破解难题实现突破
韦本辉团队利用春夏季节自然状态、秋冬季节人工模拟长日照条件,在两个时段都处于长日照条件下,对广西传统红薯品种和北方品种进行结薯特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传统红薯品种,在自然条件下春夏种植和人工模拟长日照条件下,均不能正常结薯;北方品种在这两种条件下则都能正常结薯。
“由此,我们将这种红薯结薯对光照长短不敏感、在广西等南方地区春夏长日照条件下能正常结薯的品种,定义为‘弱感光型’品种。”韦本辉说。
在此基础上,该团队一方面通过引进北方品种进行评价筛选直接应用于生产,另一方面利用北方品种优良种质和广西等南方地区优良品种作亲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出优良“弱感光型”品种。
历时11年,该团队探明广西条件下南北红薯品种类型结薯对光照长短敏感特性,提出“弱感光型”红薯品种选育的理论和实施的方法,引进筛选出优良新品种10个、自主杂交选育出“弱感光型”品种16个,其中5个品种获得审定。
据介绍,新品种具有弱感光性,产量高,品质好,食味品比均比对照高出2分以上,可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一年两(三)熟”应用,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早在2008~2009年,科研团队在广西北海、北流等地进行了冬种春收(兼繁苗)种植试验与示范。经测产,示范地种植的桂引薯6号,生育期124天,亩产鲜薯1970.85公斤,种苗1484.08公斤。
韦本辉向记者介绍,按照每亩用种125公斤,200亩繁苗可供夏种2374亩;按此系数计算,可扩大秋冬种植面积2.8万亩。“该地区此时段红薯种植获得成功,实现了零突破。”他说。
配套技术辅助推广
与此同时,韦本辉团队对广西及南方其他地区红薯种植制度进行了划分。比如,北纬22°以南无霜地区适合“一年三熟”,冬种春收鲜薯兼繁苗、春种夏收鲜薯兼繁苗和秋种冬收;北纬22°以北地区适合“一年两熟”,夏种秋收、秋种冬收。
事实上,从2007年起,该团队将引进和自主杂交选育的“弱感光型”红薯新品种(系),分别在广西北海、武鸣、宾阳、桂林、玉林、北流等地进行了一年三熟种植和一年两熟种植的试验研究,取得技术经验和扩大种苗繁育,然后在广西及南方其他地区推广应用。
基于上述研究、试验、示范,该团队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合广西等南方地区“一年三熟”和“一年两熟”的春夏种植、秋冬种植等多种栽培技术,形成体系性技术规程。
“冬种春收鲜薯兼繁苗和春夏种植收鲜薯兼繁苗,其生长期内由低温向适温过度,前期要注意保温增温防寒。”韦本辉表示,夏种秋收的红薯在广西等南方地区正处于高温高湿时期,红薯病虫危害相对较多,容易影响产量和品质,要做好病虫害防控。
据了解,新选育的品种及开发的技术,已在广西、海南、广东、江西等多省推广应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推广面积462.34万亩,新增效益22.33亿元;其中近三年推广38.96万亩,新增产量0.78亿公斤,新增销售额2.33亿元,新增利润1.30亿元。
“这不仅满足3~7月时段国内市场对新鲜红薯需求,而且为冬闲田的利用和开拓农民增收提供了新路径。”韦本辉说,尤其冬春种植的红薯,可对稻田起到水旱轮作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中国科学报》 (2016-07-06 第6版 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