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fe 网页截图
全球最大的3家私人生物医药赞助机构在2012年启动eLife期刊时,希望可以重组科学家发表其一流论文的方式。这个新期刊旨在成为期刊界的“精英”,与生物界传统的“三巨头”——《自然》《科学》和《细胞》杂志竞争,发表最顶尖的研究成果。但是与上述期刊不同,eLife聘用在职科研人员做编辑,而且坚持开放获取。此外,在三大资助机构5年内提供的1800万美元的资助下,作者无须支付任何费用即可在该刊发表论文。
如今,eLife成立4年后已经发表了1800多篇论文,其资助机构美国马里兰州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英国伦敦惠康信托基金会以及德国柏林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在6月1日宣布,它们将继续对该刊予以支持。它们从2017年到2022年将继续对非盈利期刊eLife提供2500万美元的支持。
“eLife在这一领域的地位正在迅速提升。”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结构生物学家Sjors Scheres说。他在2014年被聘任为该刊的评审,审核电子显微镜领域的论文。“我喜欢其背后的理念:建立一个由科学家驱动的高影响力的开放期刊。”
eLife已经让一些高级科学家的投稿情况发生了改变。南非约翰内斯堡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古人类学家Lee Berger过去经常在《科学》和《自然》上发表其发现的化石研究成果。但是该团队的最新发现——1500多个可追溯至新认定人种纳勒迪人的遗骸——在去年9月成为eLife上发表的首篇古生物学论文,而且Berger希望还可以在该刊发表更多成果。“我们的下一个大发现将会出现在eLife上,如果能够得到该刊评审的接收。”他说,“如果不能,我们可能会向《自然》或《科学》提交论文。”
论文作者和评审人表示,eLife最具创新性的特征是其合作性的同行评议过程。它改变了传统的同行评议方式,即由评审人分别提交意见,有时甚至是相反的意见;转而采用评审人和科学家编辑协同工作的方式,分析一篇文论的优缺点以及可能需要修改的地方。作者最终会收到一封决定性的邮件,而不是来自每一位评审人的单个反馈报告。(冯丽妃)
《中国科学报》 (2016-06-08 第3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