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胜 王斯敏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6/7 14:10:08
选择字号:
国内外专家解析智库创新“密码”
——来自“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的声音

 

“要在竞争与交流中,生产出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高质量智库产品。”在6月6日在京举办的“2016中国智库创新峰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呼吁。该峰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在京举办,来自美国、英国、墨西哥及中国的150余位智库专家交流经验、碰撞智慧,解析智库创新“密码”。

站高望远、质量立库,做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和罗盘

“中国智库创新,要服务于全面深化改革、服务于实现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强调,“不能矮化应有站位。”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席、博鳌亚洲论坛原秘书长龙永图表示,要打造高质量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必须坚持开放的原则。“不要各自为政,要建立真正相互联系的智库网络。”

怎样统筹好长期的战略性研究和短期的针对性研究?隆国强认为,长期问题决定智库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必须在长期战略性研究的基础上研究短期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

“要用创新方式产生新的思想,并用创新方式同政策决策者进行交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主任麦甘表示。

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建议,要以“三个结合”推动智库研究创新——政策建议研究与基础理论创新相结合、社会经济热点焦点阐释与发挥智库特色相结合、国情研究与国际动向把握相结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认为,要正确区分智库提供的思想产品和咨询公司提供的服务之间的区别,正确引导、鼓励竞争,形成有活力的思想市场。

“要为决策服务,不能自弹自唱。”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李国强看来,决策部门要经常给智库“出题”,引导和推动智库建设健康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用“出招、解惑、指路”概括中国智库的使命担当,在他看来,智库要做“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指引人类交往的‘罗盘’”。

人才为本、管理为基,以体制机制创新牵引中国智库发展

“人才为本、管理为基,只有在人才基础上实现科学化管理,智库的翅膀才能‘硬’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主任荆林波指出。

“高校有条件办好智库。”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金石认为,高校人才智力密集,有条件办好智库,但必须创新人才机制,通过引进领军人才带动智库建设。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介绍,该院在引进人才方面采用合同制,并通过升迁机制、“旋转门”机制和使命感培养三方面留住人才,让人才发挥应有作用。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副主任李刚提出了“智库专业伦理”的概念。他认为,主体意识和专业自觉是智库治理的根本之策,要以此为基础探索智库的中国模式,增强我国智库进行国际对话的底气和能力。

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顾问研究员Tim Summers建议,要以国际化的视角运营智库、进行创新。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副主任唐晓阳用“CPI”来概括智库发展的不同侧重——C代表汇集,汇合产生合力;P是务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与时俱进;I是创新,找到新视角、发现新用途。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等智库专家表示,要创新智库运营管理机制,注重智库文化建设。

借鉴外来、媒体做桥,提升中国智库影响力、传播力

如何从国际视角反观中国智库发展?墨西哥意瑟斯基金会总干事Jose Chicoma带来心得:智库要自我约束、提升专业性,要改变面对政策制定者和公众的交流方式。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朱旭峰利用其回归模型和分析框架,论证了“旋转门”对中国智库的影响力。在他看来,“旋转门”对中国智库并无太大影响。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湘智以光明日报《智库》版为典型案例,分析了媒体助力智库传播与成长的几种形式。他强调,“媒体要主动设置议题,发挥对智库发展的纠偏作用”。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主编刘细文认为:“要发挥媒体的桥梁作用,让智库的思想传播得更远。”

凤凰国际智库主任邹明、封面智库秘书长周凯莉、《环球时报》执行副主编何申权分别讨论了互联网为智库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表示要拓展新渠道提升智库影响力。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智库必须在研究内容、运营模式、人才建设及理论支撑、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创新,加强良性竞争,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优化机会。

(本报记者 张胜 王斯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