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笛薇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16/6/1 14:50:06
选择字号:
中大欲搬除修鞋摊引争议:请呵护历史中的人情

 

 
李大叔与妻子在中大经营修鞋摊已三十多年。
近期,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要求几个小商铺搬迁出校园的消息,迅速刷爆了中大学子的朋友圈。
 
由于新的校园规划,校内几间提供廉价便利服务的私人小商铺即将搬离。中大一些学生听闻消息之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学校表达难舍之情。他们认为,校方此举不仅影响了师生们的便捷生活,对在校已经二三十年的摊主来说,更是可能影响其生计来源。
 
一些学生强烈建议校方,将现有的校内小商铺视为需要改造升级的生活服务功能区,而非简单地清除。他们呼吁校方“小心呵护那些漫长历史中生长出的人情与文化”。
 
对此,5月30日,中大党委宣传部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学校已经接到来自学生对此事的诉求,正将建议纳入考虑,与各方协调沟通,但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
 
“修鞋摊已融入中大校园文化”
 
5月中旬,中大校园东区的修鞋摊摊主李大叔收到学校的一纸通知,通知称为进一步建设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学校需要对校园内像修鞋摊这样的临时摊位进行清理,清理后恢复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
 
根据这则由中大总务处和综合治理督察办公室发出的整改通知,李大叔和妻子需要在5月底前搬离中大。
 
受此次校园新规划的影响,被要求搬离的小商铺包括中大康乐园男、女生宿舍门口的两个修鞋摊,还有眼镜店旁与女生宿舍131栋侧的两间自行车铺。
 
这则通知令一些中大师生感到意外和揪心。在他们看来,这些便利的平价服务点,扎根校园二三十年,早已成为中大社区的重要部分。听闻消息后,他们纷纷向学校提出建议,为这些小商铺“求情”。
 
5月26日,中山大学校园媒体“中大青年”发布文章《“我们就像中大的家里人一样”:李大叔夫妻和他们的修鞋摊》,讲述修鞋摊李大叔和妻子1983年“落户”中大并扎根33年的故事,表达中大师生与修鞋摊之间的浓厚情谊。文章作者署名为“中大青年”学生记者。
 
文中写道:来修鞋的不只中大的学生,周围的居民、东区的老师都是这儿的常客。说起一些老顾客,李大叔有些得意,他刚来时在中大读书的学生,现在40多岁了在学校里任教,“白头发都长出来了,还来找我修鞋”。
 
文中也也描述了修鞋摊于中大的意义:于不少中大人而言,它解决着日常琐碎的需要,也是茶余饭后谈笑风生的地方。如果在鞋摊前坐上一个下午,你会在李大叔朴实的手艺,保安、老教授和居民阿姨平和的家常中看到一个洗尽铅华的中大。而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三十多年。李大叔的修鞋摊早已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融入几代学子的大学记忆里,也融化在中大校园文化的底色中。
 
文中还提到曾经校方与修鞋摊的融洽共处:鞋摊的阿姨回忆起30多年前曾经为了摆摊在学校东躲西藏的经历,直到有一天让总务处的王处长看到了,“他让我们不要跑,说学校里都是穷学生,需要我们在这里修修补补的,他还告诉我们怎么去总务处申请。”因为这句话,李大叔夫妇在中大安顿下来。这些年,凭着两双修鞋的手,他们把一双儿女送上了大学。夫妻俩还一再强调,这都要感谢中大西区的老教授们教会了他们好好培养孩子。
 
然而5月28日,“中大青年”的这篇报道已被删除。
 
中大曾因学生意见保留修车店
 
随着上述要求小商铺搬离校园的通知影响不断发酵,更多议论声从中大校园中传出。
 
微信号“康乐村疯人院”近日发表文章《中大学子致校长|为什么我们坚持留下修理摊》,提到校园面貌的整改不应以关闭校园内的便利服务铺位为代价,这些修理铺对中大社区的良性运转意义重大,它们的存在和学校当前的整改目标也并不冲突。文章作者自称是“关心中大校园和中大发展的学生”。
 
 
 
中山大学关于清理钟表摊位、补鞋摊位的通知。
 
 
该文认为,这些简易的修理铺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这些看似平凡低微的工作,对于维系这些修理铺师傅的家计意义重大。而这些师傅最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在中大营业,已经为中大学子服务了数十年,是中大共同体极其重要的部分。“作为心系康乐园的中大学子,我们呼吁校方能将现有的校内铺位视为需要改造升级的生活服务功能区,而非简单地被当做需要清除的障碍。”
 
该账号近日的另一篇相关文章《退回到1999年,中大如何“拆除”修车店》,则指出“这样冰冷的行政命令并不是中大校方对待小商铺的一贯传统”。
 
 
1999年中大校方关于拆除修车店的批复。
 
 
文中提到,1999年,中山大学需要建一栋新宿舍楼,即现在的134栋,当时的一间修车店同样面临拆除的命运。但它最终却得以保留,这得益于后来学生与校方的主动联动。
 
“积极的学生通过电话、写信把需求反映到学生会,学生会经过调研拟写了一份报告给学校‘企管办’(相当于现在总务处的综合治理科),企管办杨晓光老师又向副校长刘美南请示。”文中说,“刘校长回复:1.今修车店影响基建,学校确定此店要拆除;2.可在东区其他地点建新的修车店,地点可由团委提出意见,我们再一起商定。最终,在学校团委批复下,由总务处出钱,在131栋旁建了现在这个临建房(非违规建设),从而让修车店继续在中大落脚。
 
 
 
中大总务处关于拆除自行车修理店的通知。
 
2016年5月27日,中山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彭晓芸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中大的治理,不应当背离广州这座“公民精神”深入人心的城市的基本理念,“广州的城管相对来说一直比较文明,能容忍一些小摊小贩的存在。”
 
她说,一个好的大学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干净整洁,还应有便利的生活设施与多元包容的文化。“况且,这个摆明了就是不仅不影响师生生活,还方便师生。搬离通知下发前,征询过师生意见吗?”
 
对于中大一些师生期待的“小心呵护那些漫长历史中生长出的人情与文化”,5月30日,中大综合治理督察办公室工作人员称不便接受采访,而中大宣传部则向澎湃新闻表示,学校已经接到了来自学生对此事的诉求,正将建议纳入考虑,正在协调沟通,但具体方案还没有确定。
 
【附文】
 
 
李大叔与妻子在中大经营修鞋摊已三十多年。
 
“我们就像中大的家里人一样”:李大叔夫妻和他们的修鞋摊 | 中大青年报道
 
快递广场旁,男生宿舍区门口的修鞋阿姨正忙着摆弄着各式各样的鞋垫、袜子,叔叔则坐在修鞋机后,敲打着那些虽然已经破旧却依旧被当作宝贝的鞋子。在中大为学生服务了三十多年,他们在宿舍门口的身影于我们而言已是习以为常。然而,不久之后他们就要离开康乐园了。少了他们的宿舍区我们是否会习惯,而我们对他们又了解多少呢?
 
最近这一段时间,学校的校园改造让园东区变得热闹起来。路边的广告牌一天比一天少,运动场周围用于装饰的青葱绿竹早已经被新栽的花花草草替代。不知道当你骑着单车在校道上奔驰而过时有没有注意到,修鞋摊前竖起了“鞋垫清货”的简陋广告牌。从刚来的1983年到如今的2016年,三十多年光阴转眼就过去了,叔叔只在每年春节回一次老家,再带着满载的修鞋材料回到康乐园。从学五食堂到教育超市旁,从宿舍区里到宿舍区外,大叔和阿姨带着他们的修鞋家当搬了不少地方,但始终都在康乐园看着这里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
 
“为进一步建设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学校需要对校园里像修鞋摊这样的临时摊位进行清理,“清理后恢复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根据整改通知,修鞋大叔和阿姨需要在本月月底(5月29日)前配合学校的改造需要,搬离中大。
 
83年“落户”中大,三十年一直坚守
 
21日周六下午,修鞋摊的李大叔和妻子在铁门前守着两个鼓鼓的装满鞋的麻袋,等顾客来取。阿姨和叔叔都是浙江台州人,热情朴实,自己站着,却招呼记者坐在仅有的两张小凳子上。
 
操着一口台州腔浓重的普通话,叔叔和我们说起当年“落户”中大的情形。1983年,李大叔还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凭着在家乡习得的修鞋手艺,他一路南下,走过许许多多地方,也修过许许多多不同的鞋。漂到广州,停下了。听李大叔说,当年的中大没有那么多围墙,保卫处也还没建起来,校园里只有几个校警负责校内巡逻,“我最早是在学校外面修鞋的,中午吃饭时间才偷偷进来中大摆摊,一周来个三四次吧。”
 
两年后,阿姨带着两岁的儿子小荣来广州“投奔”大叔。“他(李大叔)跟我说中大里有很多学生需要修鞋,让我别到街上摆了,怕把儿子搞丢了”,讲到这,阿姨和叔叔都忍不住笑了起来,“我们当时什么都不懂,估摸着校警下午一、两点的时候会巡到这边,就叫儿子不要跑远,时间差不多了就一手拉着儿子一手拿着家当开始跑。”回忆起那段东奔西走的日子,阿姨眼睛里都是笑意。
 
“不过也不是每次都能跑掉的,”三十多年前的事了,阿姨说起来就像刚刚发生那样清楚,“有一次就让总务处的王处长看到了,他让我们不要跑,说学校里都是穷学生,需要我们在这里修修补补的,他还告诉我们怎么去总务处申请。”因为这句话,李大叔夫妇在这里安顿下来。
 
勤劳双手养家糊口,师生眼中独特风景线
 
这些年,凭着两双修鞋的手,他们把一双儿女送上了大学。说起孩子上学的经历,阿姨很是激动:“我们真的是拼命地养小孩啊,就靠在这里摆摊修鞋,供出了一个大学生和一个大专生。”这些年,叔叔阿姨在孩子的教育上花了不少气力。小荣七岁的时候就回老家上学,升学时,叔叔阿姨花了一万多块钱把他送到当地很好的中学,“这在当时可不是笔小数目”。每年的寒暑假,阿姨都会回老家给老师送点水果,让老师帮忙好好管教,小荣也争气,成绩一直不错。“到了他高二第二学期,我鞋也不补了,就在他高中旁边租了个房子,陪着他一直到高考结束。”最后,小荣如愿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现在在台州一所小学里当老师。
 
这背后是为人父母的坚持。“当时交赞助费的时候,我爸是教书的都不同意,我还是把钱拿出来了。”阿姨一再强调这都要感谢中大西区里的老教授们,“他们有文化,过来修鞋的时候总会告诉我们有钱要用来培养孩子,知识和文化都是吃不完用不完的,如果他们不说,我们两个小学没毕业的,哪里会懂怎么教孩子。”
 
中大老教授们教会了李大叔夫妻好好培养孩子,而他们的修鞋摊也在年复一年的岁月里成了几代中大人心里的一抹平常却独特的记忆。
 
毕业生张照坤曾在一条微博里这样写道,“书包背带的线部裂开了,在南校时顺便拿给师傅缝上。我跟师傅说,我1998年进中大读书的时候你就在这里了。师傅说,那时候我已经在中大十几年了。”
 
来修鞋的不只中大的学生,周围的居民、东区的老师都是这儿的常客。“我的鞋一直是这位师傅修的。”一位阿姨放下要修的鞋,熟门熟路地找来椅子和李大叔话起家常。说起一些老顾客,李大叔有些得意,他刚来时在中大读书的学生,现在四十多岁了在学校里任教,“白头发都长出来了,还来找我修鞋”。
 
收到搬离通知,已成家人难说再见
 
几十年下来,一届届学生来来去去,周围的楼房拆了又建,时间改变了园子里不少东西,却仿佛静止在了李大叔小小的修鞋摊前。
 
直到2015年,校园整改影响到了这个修鞋摊。
 
去年秋天起,由于路边的修鞋摊有碍观瞻,保卫处开始和李大叔交涉,希望他把摊位摆到宿舍区里面去。可李大叔说,要是把门面从大路上挪走,很多老主顾不容易找过来,这样非常影响生意。于是,老修鞋摊顶着压力,依然倔强地开在宿舍门口。
 
半年以后,李大叔收到了总务处的搬迁通知,要求在5月29日前将所有物品自行清理。对此,总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南校的校园规划是由校园规划小组负责,虽然现在尚未讨论出具体的规划安排,但能确定的是所有违规建筑都会被拆除。而像修鞋、修钟表这些临时摊位也会被清理。而原因正如给李大叔通知上所说的,“为进一步建设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
 
的确,这个饱经三十多年风雨的修鞋摊破旧,凌乱,早已与不断翻新与扩建的校园格格不入。
 
对此,叔叔阿姨也表示理解。可说起要离开,阿姨的声音还是低了下去。“我是心疼带过来的那些鞋垫和拉杆,扔了好可惜。”叔叔阿姨过年的时候带了一千多块钱的鞋垫、两千多块的拉杆来广州,现在才过了不到半年,一大半材料都囤在他们小小的宿舍里,“我们现在也是急着把货清出去,女生来修高跟鞋的,我们就送鞋垫,扔了多浪费啊。”阿姨想着他们也到了领社保的年纪了,回老家带带孙子颐养天年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就是希望学校能让他们继续摆摊过完今年,不至于白白浪费带过来的材料。对此,总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清理工作都是有日程安排的,上半年清理园东区,下半年就开始清理中区和西区了,所以对于阿姨的请求,他们也无能为力。“至于以后学校里有没有修鞋、修单车的铺位,如果有的话会设在哪里,这些问题都需要校园规划小组进行规划、上报规划方案,学校领导审批通过。这都需要时间,短期内不会有结果。”
 
让叔叔阿姨舍不得的不只这些。在不到一个小时的对话里,他们总忍不住说起历历往事。“以前补完一天鞋,手上都是很硬的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在中大,过年都很少回家的。”比起流水的学生,叔叔阿姨带着修鞋机、缝纫机守在中大一隅,见证着这座校园这三十三年来的变化。
 
“以前修鞋的人很多,我在学五饭堂门口摆摊,他在男生宿舍门口摆摊,我们坐在那,前面排的都是要补的鞋,一天下来根本补不完。以前的学生穷一点,鞋坏了都拿来修,现在鞋坏了都是扔掉的。”
 
“以前只要下雨就满是人来修伞,那时候伞便宜,质量也不好,一下雨就坏,我们都只能让他们过几天来拿,真的太多了。现在的伞质量比以前好很多,下雨也不容易坏,坏了也就扔了,都很少来修的。”
 
“以前宿舍区只有138栋附近的四栋楼和120栋附近那几栋楼,中间是走廊,那些以前都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后来又拆了重建。117栋和132栋是我来的那年建起来的。356栋那里原来是一条河。”
 
“以前裁缝店是在楼下的,请了好几个小工,后来才搬上去的,他们家有三个小孩,都是重点大学毕业,好了不起的。”
 
“以前修车铺是现在教育超市的老板开的,他开了超市以后就把店又租给了别人。”
 
叔叔阿姨不停地跟我们比划着曾经的中大,什么时候开了几家新店,老板是哪里人,孩子在哪读书,什么时候翻新了宿舍楼,住的是男生还是女生,叔叔阿姨都记得清清楚楚,比起许多在这里读几年书就匆匆而别的学生,他们的记忆里有许多我们不曾关心的细节,他们看到的康乐园有更多的人情味。
 
“我们在这边呆了三十三年,真的就像中大的家里人一样,现在突然要我们搬走,确实有点舍不得。” 
 
学生记者手记
 
从去年的院系调整到年初的南校区物业改革到如今的校园新规划,在日益减少的广告牌和小北旧楼施工现场飞扬的尘土里,我们看到了这座古老校园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入国内第一方阵”目标做出的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被认为更现代化的建筑迅速崛起,而那些老的、旧的痕迹正在慢慢被抹去。李大叔破旧的修鞋摊也许早已与不断翻新的校园格格不入,但是于不少中大人而言,它解决着日常琐碎的需要,也是茶余饭后谈笑风生的地方。如果在鞋摊前坐上一个下午,你会在李大叔朴实的手艺,保安、老教授和居民阿姨平和的家常中看到一个洗尽铅华的中大。而这样的场景,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三十多年。李大叔的修鞋摊早已作为校园的一部分融入几代学子的大学记忆里,也融化在中大校园文化的底色中。
 
我们当然期待着一个“整洁、有序、宜教宜学”的校园,只是新秩序的建立未必要以旧事物的彻底消亡为代价。如果说追求更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进步,那么也许,更大的进步是在建立秩序的同时,小心呵护那些漫长历史中生长出的人情与文化。对于这样的修鞋摊,除了“清理”,我们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原标题:中山大学欲搬除30年修鞋摊引学生争议:请呵护历史中的人情)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