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万生 赵冠鸿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5/14 16:16:17
选择字号: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举办第17届公众科学日

 

记者刘万生 通讯员赵冠鸿 5月13、14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一场丰盛的科学大餐向公众免费呈现。今年是化物所对公众免费开放的第十七个年头,组织者亮出了24个开放实验室、14场科普报告、260余名志愿者的强大科普阵容。来自大、中、小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6700余人走进化物所,感受科学氛围、了解科研过程、体验科学乐趣、触摸科技前沿。

科学实验亲手做

生物技术楼一楼展位,一排桌子上放置着数十个培养皿,小朋友们纷纷兴奋地在培养皿内印上自己的手印。讲解员张素芳副研究员告诉记者,别看这些手印现在看不到,几天之后,手印上的微生物将会长大,你们就会用肉眼看到长满彩色微生物的手印。“到时,我就会把微生物手印的照片发给小朋友们,”张素芳说,“小朋友们不仅可以收获好奇和快乐,看到细菌长大是什么样子,还可以通过这个小小的实验,了解到保持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培养勤洗手的好习惯。”本届公众科学日中,具有互动内容的实验还有很多,比如“加入海水就能点亮一盏灯”的金属空气电池、在显微镜下观察微藻的结构、五花八门的有机显色反应等,参观者通过一个个亲身的实验操作,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收获了科学带来的神奇乐趣。

院士登台:理论实验相结合、观众乐开怀

大连化物所会议中心座无虚席,在大家的翘首期盼中,沙国河院士的科普讲座“奇妙的科学实验”开讲了。“神奇的激光、静电的产生与应用、马德堡半球、太阳能的应用、伯努利原理、小孔成像、光纤传输、磁悬浮、电磁感应现象、液氮的应用、视觉误差……”一系列的科学知识,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沙院士手中,变成了一个个魔术表演,让台下听众们赞叹不绝。今年,除了沙院士以外,化物所还进一步增大了科普讲座的规模和数量:青年研究员和博士志愿者们带来了以燃料电池、生物质能源、激光、PM2.5、3D打印、摩擦与润滑为主题的多场科普讲座,报告总场次达到14场,场场爆满。

高端仪器亲眼看

光发射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紫外拉曼光谱、飞秒光谱与交叉分子束……这一个个“高大上”的、让人“不明觉厉”的名词,实际上都是高端先进的科学仪器。虽然这些名字有些让人“望而却步”,但在志愿者深入浅出的讲解中,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有所收获。在刘建勇研究员的展位,聚集了层层的观众,刘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解让围观群众各种“点赞”,大家通过刘老师的讲解,知道了飞秒是个多么短的时间概念,将分子“拍摄”下来需要多快的手法,不禁对面前这台巨大的仪器更生“膜拜”之情。得知部分仪器居然是由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亲自搭建起来的,参观的小观众说:“我将来也要像科学家叔叔一样,自己制作科学仪器,为中国争光。”

前沿成果亲自赏

习大大亲自颁发奖状的成果有多牛?在甲醇制烯烃国家工程实验室,众多参观观众在展板和模型前流连忘返。我们身边的塑料、合成橡胶、电视、冰箱、汽车内部构件等,都要用到烯烃。烯烃是由石油制得的,中国却是个富煤少油的国家,化物所通过自主创新,开辟了一条以煤代油的新途径,并成功实现了工业化,这项成果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听取了一席讲解之后,大家在赞叹自豪之余,也对辛苦攻关的科研人员产生了敬意。化物所本次开放的展点中,还有引领国家储能技术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等项目。大家在参观之后纷纷表示,以前不知道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有什么联系,经过这次参观,科学研究真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