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严红枫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5/13 11:04:17
选择字号:
我国科学家发现人体新蛋白或能逆转阿尔茨海默病

 

本报杭州5月12日电(通讯员方舒 记者严红枫)阿尔茨海默病,一种以认知功能衰退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据估计,全世界患者已达3500多万人。中国属于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发地区,目前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11日,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浙江大学附属二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委员张宝荣宣布了一项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发现一种叫“IL-33”的新蛋白,有可能逆转阿尔茨海默病。

2012年年底,张宝荣率领浙大二院的研究小组,加盟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院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刘富友教授的研究团队,承担起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目标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期预防上有所斩获。研究组发现的“IL-33”蛋白存在于机体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它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中尤为丰富。

专家们对35名成年人进行了3年的持续观察,其中有17人为健康人,18人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专家们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血清里的“IL-33”蛋白明显减少。研究组发现,当大脑中Aβ蛋白斑沉积物过多,就会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斑块”和“缠结”日积月累,导致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阻断,最终神经细胞死亡,脑组织功能丧失。

对正常人而言,Aβ蛋白斑并不可怕,即便每天产生,但因为有“IL-33”这个“清道夫”存在,也不会产生累积。

研究组用小鼠做了实验,在小鼠活动的场地周围装上具有微弱电流的电网,正常的小鼠触网后会意识到它的危险,便不再靠近,但患有认知障碍的小鼠,依然会不断去触网。给患有认知障碍的小鼠注射“IL-33”蛋白一星期过后,再将其放回这个“危险”的互动场所,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小鼠变聪明了,只要碰网触电后,便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解剖亦发现,这些小鼠脑袋中的蛋白斑也明显消减了。同时,通过脑电波也发现,患病的小鼠和阿尔茨海默病的人一样会产生幻觉,但被注射“IL-33”后就不会产生幻觉。

医学界普遍认为,如果病人还处于临床前期或轻度认知障碍时期,就能通过早期治疗延缓或阻止病程发展。可遗憾的是,大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那时神经细胞都已坏死,没有逆转的可能。

“这次发现,使科学界对既复杂又多病因的认知障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开发治疗这种病症的药物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张宝荣说,这些测试意义重大,说明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可以逆转。

张宝荣说,临床试验若成功,有望让20%至30%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或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获得康复。尽管这项研究成果还要继续进行致畸、毒性的动物试验,距离临床应用起码还要3年至5年的临床试验阶段,但它无疑打开了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一扇明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