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文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5/9 11:22:40
选择字号:
中国智库发展之路还须继续探索

 

■本报记者 张文静

如今,智库在国内已经成为了一个热词。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同年11月,中央深改组又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将25家智库定为“高端智库”。

高端智库建设俨然已现欣欣向荣之势,但当前的智库成果质量如何、研究成果转化效率高低、智库运行机制是否完善等,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冯仲平

智库虽多,高质量成果却难产

“目前中国的智库建设主要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智库不清楚决策部门的需求,其次是决策部门觉得智库提供的成果不管用。”在谈到当下中国智库发展现状时,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直截了当地说道。让智库的成果符合决策需要,产出高质量成果,成为了当前中国高端智库建设面临的最主要挑战。

生产有创造力的思想品是智库的第一要务。在冯仲平看来,当前中国智库产出的成果并不少,甚至有“产能过剩”之嫌,但真正质高品优、解渴管用的研究成果非常缺乏,满足不了高端市场的需要。

那么,智库如何创造出高质量成果?冯仲平认为,智库作好基础研究非常重要。“比如,研究国际问题的智库,如果没有对国别、地区以及某领域的长期跟踪和扎实雄厚的基础研究,政策研究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动向研究就只能拾人牙慧或限于表面现象的解读。”

提供高质量成果对智库研究者也提出了高要求。在冯仲平看来,智库的目的在于咨政建言、影响引导舆论,那么智库研究者就需要具备为国家和社会分忧解难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智库的研究题目有些是从上至下布置、订单性质的,但大量题目,尤其是有前瞻性的题目需要研究者自己提出。”冯仲平说,“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就难以形成问题意识,就没有创作的冲动。研究者具有满腔热情的同时,还要肯于吃苦、耐得住寂寞。此外,对于研究者来说,具有团队精神非常重要,研究者还要乐于、善于和别人合作。”

孙贤胜
 

如何形成合力

《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25家“高端智库”中,有10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比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有12家是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的专业性智库,比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等。此外,还有1家依托于大型国有企业的智库——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还有两家社会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及位于深圳的综合开发研究院。

这些智库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如今,在面向25家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发布的几百项课题中,每一项课题都有好几家智库竞争,而不再是一个课题委托一家智库研究的模式。所以,不同智库如何在发展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也是当前智库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为其中唯一一个行业智库的代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原院长、智库首席专家孙贤胜认为,当前中国智库建设基本形成了官办智库、高校智库、民营智库“三驾马车”并立的格局,但仍存在官办智库大而不强、高校智库曲高和寡、民营智库弱而无力的问题。

“作为融合政府、行业和民众的‘三通连接器’,行业智库兼具官办、高校、民营智库的相对优势,未来在中国特色智库建设以及资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功能发挥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孙贤胜说,未来行业智库的发展应该满足“中央”“行业”和“自身”的要求,既要重点面向行业产业,围绕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规划、产业技术方向、产业政策制定、重大工程项目等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还要引领行业发展、传播行业信息、储备行业人才、提升行业竞争力,同时实现从科研到智库的转型升级,建设国际水平行业新型智库。


王莉丽

智库运行机制亟待完善

除了高质量成果和加强优势互补外,加强智库建设还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智库管理要符合智库运行特点,成为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共识。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莉丽看来,当前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该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法律法规,把决策咨询纳入我国决策的正常程序,实现专家咨询制度的法制化。同时,应当完善信息支持政策,增强决策公示和信息公开力度;完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基金会的发展,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政策研究的捐助;构建多元智库类型协调发展、互为补充的智库思想市场。

智库是知识密集型组织,人才是第一要素。孙贤胜呼吁,应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尊重思想的价值,薪酬模式不能一刀切,“对顶梁柱的研究人员要给予特殊政策”。

评价体系建设同样是智库管理制度中的重要一环。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了中国研究机构推出的首份全球智库报告,探索了一套注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指标体系设计切合智库工作流程、指标覆盖面广的全球智库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从全球来看,智库正在进行内部整合,数量不断减少,并通过专业化定位提升自身优势,也开始注重新媒体传播;从中国来看,智库发展需要从形式建设转向内容建设,需要有专业的研究指向和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在制度建设层面应该跟普通科研管理有区分。”王莉丽总结说,“智库发展应该有针对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并不断提升自身的制度资本、人才资本和传播资本。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所带来的创新收益,必将使中国的发展以知识为动力,更具可持续性,从而成为全球创造力与创新的源泉。”

《中国科学报》 (2016-05-09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