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图
东北某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06届硕士研究生论文,与2005届的高度相似,并且两人为同一导师。
安徽某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专业2007届两名硕士研究生论文涉嫌大面积抄袭,并且两人毕业时还是同事关系。
这是最近媒体报道的两则学术不端事件。尽管近几年媒体对学术不端行为多有揭露,上述事件的戏剧性,还是让许多人觉得离谱。
在上述明显的抄袭之外,当下还存在很多不良的学术行为,整体而言可称之为“低水平重复研究”。不太为社会公众所知的是,2011年华东师大面向全国设立思勉原创奖,意在高举原创大旗,澄清学术环境。
或许很多人会表示怀疑:天下文章一大抄,文科研究真有原创吗?原创有那么难吗?
“拿自己的钱,评人家的奖”
思勉原创奖主要奖励文史哲方面的原创精品。每两年评选一次,不超过5篇作品获奖,奖金10万元。思勉原创奖的奖金,主要来自华东师大,包括校友捐赠。
华东师大的优势学科教育学并不包括在内。并且,2011年以来三届共有13篇作品获奖,来自华东师大的获奖者只有杨国荣、茅海建两人。因此,校内有不少人颇有微词,认为这是在“拿自己的钱,评人家的奖”。
这个奖原本就是一个校内奖。2002年国家出台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计划,华东师大文科发展赶上了较好的机遇。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学校便想到了设立奖项。华东师大校长助理许红珍告诉记者:“当时叫‘创新奖’的太滥了,我们便想到了‘原创奖’”。
然而过程并不顺利。
文科研究似乎很难说清楚什么是原创。和自然科学奖项所不同的是,缺少具体的量化指标。
文科研究的成果,也很难一目了然地说对社会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并且在评审时,这种社会影响也很难说清是客观评价,还是评委的主观判断。
为了改进评奖方式,校方将申报制改为专家推荐制。然而,很多人是自己写好了推荐评语,然后让专家签个名。
争议还有很多。就这样一直拖了6年。
2008年,华东师大人文社科原创奖才有了正式下文。“实名推荐,问卷调查,公开评审”,评着评着,评奖制度也就设计出来了。
当年,包括本报在内的诸多媒体,对华东师大人文社科原创奖都给予了高度肯定。教育部社科司出了简报,国务院领导也做了批示。
在有关方面支持下,2011年这个校内奖更名为面向全国的思勉原创奖。华东师大首届人文社会科学原创奖,也成了最后一届。
许红珍告诉记者,为了保证原创奖的公平公正,从校内评奖时他们就定下了两条原则:一是要有套评奖制度,换了任何人都能把这个事做成;二是校领导的成果,以及和她本人有关的,都不参与评奖。
把教育学等优势学科排除在思勉原创奖之外,或许也体现了华东师大的某种决心。
“一看我也操纵不了,越想越高兴”
吕思勉是“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与陈垣、陈寅恪、钱穆三位相比,吕思勉的学术贡献并不小,但不研究历史的人却知之不多。
这或许与吕思勉潜心做学问有关。学者的名气是件很奇怪的事,比如许多人知道陈寅恪是位敢于犯上的学者,却并不清楚其历史研究贡献在哪里。
用吕思勉来为原创奖冠名,华东师大似乎是一心冲着“冷板凳”来的。
华东师大原党委书记张济顺认为,设立原创奖主要是要纠正文科评奖的两个偏差:一是重数量轻质量,缺乏科学性;二是存在暗箱操作,缺乏公正性。“只要你潜心研究,就可能得奖。”
在推选阶段,思勉原创奖实行实名推荐制,之前还增加了同行评议的海选。在票选阶段,思勉原创奖最后的评审是公开的,并且现场还有与观众的互动。因此有人评价这个奖是“诺贝尔+奥斯卡”模式。
这种防止文科评奖偏差的做法,其“威力”可能连设计者都没有想到。
2011年,李泽厚的《美学四讲》参评,其实是华东师大校领导“请”来的。在同行测评中,有85%认为这是“最杰出的成果”。来自文学、史学的一些专家也认为,《美学四讲》的学术影响已在哲学之外,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阅读记忆,至今无法抹去。
但一位通讯评审专家认为,此书不是首次出版,而是旧作的剪贴与修订。哲学组也有专家认为,尽管李泽厚在特定时代的影响无人能比,但20多年后来看,其学术观点已落后于当今时代,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最后投票结果,《美学四讲》名列第7。没有进入前5名,李泽厚也就无缘首届思勉原创奖。这让华东师大校方觉得很难堪,没办法向李泽厚“交代”了。
“一看我也操纵不了,心里越想越高兴。”许红珍说。
“给钱”“评奖”就能支持原创吗
华东师大设立原创奖后,才发现社会上、大学里对文科研究的认识有多片面:
一是认为“发展文科不需要钱”。华东师大社科处处长顾红亮告诉记者,过去大家认为理科才需要花钱,学校一个文科项目的经费只有2000元。即使在当年,2000元能做什么?买几本书?
二是认为“文科不可能有原创”。这就看你对原创的理解了。目前有共识的是,文科研究不可能平地起高楼,但是否利用了新材料、解决了新问题、创立了新学问,是判断一项研究有无原创的基点。
从2002年起,国家加大了对人文社科研究的支持力度,仅从华东师大看,每年学校投入就达200万元。与2000元相比,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社会上对文科研究的奖励力度也在加大。与思勉原创奖同为省部级奖项的也有不少,比如孙冶方奖、吴玉章奖等。
给了钱、设了奖,能改变文科研究低水平重复的现状吗?从本文开头所举的事例看,这还远远不够。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童世骏认为,原创研究可以在不同层次进行:最低层次是不抄袭、不剽窃;第二层次,用另一种语言讲同样的事情(如翻译),也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原创;第三层次,问题是别人提出的,得出不一样的观点或结论;第四层次是提出新问题,并经过研究得出新成果;第五层次是方法创新,比如以跨学科的视角确立新的研究方法;第六层次是提出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步得到同行认同。
在三届思勉原创奖的颁奖环节,许多专家学者就文科研究如何坚持原创展开了讨论。
文科学者对学术要有敬畏之心,更要慎言创新。北京大学教授阎步克认为,一个人能做多大学术贡献,跟他在学术史上处于什么阶段有很大关系。和梁启超、顾颉刚、郭沫若所处的时代相比,当代历史学者要创新太难了。
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章百家回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他刚进入学术领域不久,就发现许多当时被认为新成果的东西,30年代就有许多老先生提出来了。章百家认为,后来的研究并不比人家好多少,甚至不如人家。到今天,这个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越来越严重了。
对人文社科而言,经费并不是研究的充要条件。华东师大教授李国秋认为,很多研究需要的是时间的资助、学术自由与精神独立的自由。李国秋建议取消对研究者年度计量考核,因为这忽视了学术创新的基本规律——长期积累与时间验证。
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特别强调文科研究要有宽容的氛围。葛剑雄的老师谭其骧先生以毕生精力主持编制了《中国历史地图集》。当时有一幅关于吐蕃的图,涉及西藏的历史问题,许多人让他不要画那么大,但谭先生坚持要那么画。最后得到了胡耀邦的批示,才形成今天大家看到的吐蕃地图。
“原创可能是胡说八道、胡思乱想,但如果一开始就不允许这一点,那么真正的优秀思想怎么会出来呢?”葛剑雄问。
思勉原创奖获奖名单
第一届(2011)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项 楚《王梵志诗校注》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杨国荣《道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提名奖)
第二届(2013)
李泽厚 《哲学纲要》
阎步克 《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
张涌泉 《汉语俗字研究》
罗宗强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范伯群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提名奖)
第三届(2015)
傅璇琮 《唐代科举与文学》
茅海建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葛兆光 《中国思想史》
张世英 《哲学导论》
陈 来 《仁学本体论》(原标题:思勉原创奖自2011年设立以来,一直在试图回答一个疑问 文科研究搞原创有那么难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