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琨
近日,复旦大学公布了2016年针对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腾飞计划”。与复旦大学过去的农村招生政策显著不同的是,复旦宣称,今年的计划“无须笔试面试”。校方称,程序简化可以 “在线完成选拔,不让面试路费成为农村学生的额外负担”。但是,公众有疑惑:“不通过笔试面试怎么筛选?先到先得吗?”
遗憾的是,新闻中,校方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筛选机制说明。在这样的信息背景下,再加上以往自主招生曝出的相关丑闻,公众会很自然地担心公平问题,担心这一政策能否让真正有需求的人受惠,担心出现类似“高考移民”的“钻空子”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笔者仔细查阅了招生简章后发现,“不笔试不面试”看起来是有些令人惊讶以及担忧,但改革后政策的层层审核如果到位,还是有效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自主招生的一些丑闻也表现出,即使是笔试加面试,也未必能保证公平。笔者比较了国内几所高校的类似农村专项招生计划发现,相比考核方式,材料的审查更为重要。
学校在材料审核阶段必须确定学生的户籍状况、学籍及实际就读情况,考生父母或法定监护人的户籍状况以及考生家庭经济情况等各项条件都符合政策要求。招生简章要求:“考生本人及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在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具有当地连续3年以上户籍;本人具有户籍所在县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对于有能力钻空的家庭来说,要拥有农村户籍,要切实地在农村住几年,实际上是不太可能的。
在复审阶段,除基本报名资格外,复审还将包括考生年级综合排名、平时学习成绩、在校表现、学科特长、创新精神和发展潜质等。复旦要求,相关材料须中学、校长签字盖章,并在校园公告栏或中学网站显著位置公示一周以上。报名时考生应提交公示信息的张贴栏照片或网站截图。未经公示的成绩单等材料专家组不予受理。这样的要求也大大降低了考生平时成绩造假的可能性。
换言之,只要材料审核时严格执行, “钻空子”的行为基本上无空可钻,不笔试不面试,也能保证政策的公平。
《中国科学报》 (2016-04-14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