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4/11 9:20:24
选择字号:
梁波研究员:不创新,毋宁死

 

■梁波

作为国立科研机构的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创新本是体现研究所存在价值的应有之意。然而,有些研究所潜意识里还是“跟着走”的观念,在战略规划、项目申请、课题选择时,仍然首先要问“外国人在做什么”,而不是搞一个独创的、全新的东西(理论、应用或产品)!许多科研人员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摆脱惯性思维,这就需要我们时刻牢记或提醒自己,你的工作有创新吗?

新科学技术革命已经到来。如果说,当十几年前有人提出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新的科技革命即将到来还只是一种谨慎乐观的预测的话,那么新春伊始,以测定引力波为代表的划时代发现,标志着新的科学革命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而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为代表的所谓颠覆性技术,更令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颠覆性技术”,首先将颠覆的是我们的观念——“跟着走”将是穷途末路,不创新、毋宁死!“颠覆”就是“革命”,“革命”是爆发式、根本性的原始创新。一场波澜壮阔的新科技革命已经到来,这应该成为全体科技工作者的共识。那么,我们应当如何以创新为目标应对这场革命呢?

不再以争取资源为指挥棒。长期以来,我们自觉不自觉地以资源争取为导向进行科技创新。毋庸讳言,多年来科研经费的短缺、考核评价的风向以及研究所的生存需要,使得科研人员不得不为争项目、争经费四处奔波,从科学家变成了社会活动家!科技创新成了第二位的工作和“副产品”,许多优秀科研人员脱离了科研一线,把主要精力用于“跑项目”上,偏离了创新本位。然而,研究所的规模、体量决定了资源争取并不是无限的,经费未必是“多多益善”!而且,随着国家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长,经费短缺的问题已逐步得到缓解。

人力资源要向创新目标聚集。规模再大的研究机构,其科研目标和资源也是有限的、适度的。要将有限的人力资源向本单位的主要研究方向凝聚,不能哪里“有钱”就向哪里去、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不做“大路货”,不为“过日子”拿项目,要有“科研定力”,聚焦方可突破,分散注定碎片!研究所毕竟不是企业,要把各种资源用在创新这个“刀刃”上。要实实在在地去做有原创性的工作,而不是跟在别人后面“拾人牙慧”,一味模仿、照搬照抄。做缺少创新的项目,不但浪费有限的资源,遭学术同行的白眼儿,即使做出产品也会很快被市场淘汰。无创新,早晚死!

工程和应用项目要一做到底。以工程应用为主的研究所或以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创新,应当“一竿子插到底”,锲而不舍地打通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持之以恒地坚持、耐心细致地改进。许多技术成果不能够实现转化,主要还是技术成熟度不够;许多产品不能够占领市场,是因为没有创新“绝活儿”。但这并不意味着科研项目都要在研究所内或由研究所去实现转化;可实现产业化的,坚决拿到企业里去做,研究所、课题组不搞小富即安。随着国家对科研机构知识产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的自主性的扩大,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研究所也可适当作出些“牺牲”,与其让技术成果“过期变质”,还不如大大方方交给社会,本来科研机构就是靠纳税人的钱做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天经地义。

因此,研究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要坚决树立不创新、毋宁死的观念,否则无创新,则早晚死!“创新”不是时髦的字眼儿,真正将创新落到实处,行动才是硬道理。说到底一句话,要从“跟着走”到“领着走”!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6-04-11 第7版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