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冯文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31 8:47:00
选择字号:
龙须菜家族的新成员
——龙须菜新品种“鲁龙1号”诞生记

 “鲁龙号”龙须菜新品种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冯文波

中国是海藻栽培大国,除了大家广为熟知的海带、紫菜以外,江蓠属海藻龙须菜因其既可以提取工业原料琼胶,又可以作为鲍鱼的饵料而成为备受沿海渔民青睐的第三大海藻栽培种类。对于这一海藻栽培界的宠儿,在人们更多地关注其经济价值、环保效益的时候,在中国海洋大学的实验室里,却有一群人在为龙须菜的品种改良埋头苦干、默默耕耘。从“981”到“2007”再到“鲁龙1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品种,不仅昭示着这所大学在龙须菜遗传育种领域的优势地位,而且也记录着一串串鲜为人知的科研故事。

2015年4月,农业部公布的“鲁龙1号”新品种,便是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隋正红教授团队与福建省莆田市水产推广站历时6年为龙须菜家族增添的又一新成员。

传承创新:历时六载育良种

中国的龙须菜栽培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靠人工采集海洋中自然生长的野生品种进行养殖,不但产量低、生长慢,而且琼胶含量也不高。于是,开展龙须菜的遗传学研究,培育良种就成了海洋生命学界的新挑战。“上世纪90年代,我的导师张学成教授和中科院海洋所的研究员费修绠首先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于2007年培育出了第一个新品种‘981’,2014年又培育出了‘2007’。”谈及龙须菜良种选育的历程,隋正红如数家珍。

为解决龙须菜栽培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品种结构单一、原品种性状退化等难题,作为张学成教授的首位博士生,隋正红沿着导师开辟的龙须菜遗传育种之路继续前行。自2009年起,她以“速生、增产、高质”这三大性状特征为改良突破点,开始了艰苦而又曲折的龙须菜新品种选育工作。

龙须菜新品种培育不仅要在实验室开展实验,还要前往栽培海区进行实地观测。福建省莆田市是全国最大的龙须菜栽培基地之一,每年隋正红都会去两三趟,了解养殖户的诉求、查看龙须菜的生长态势、观测气候和海水的变化等等。“从事这一行,必须沉下心来,深入一线,了解养殖户需要什么,还要克服风浪、晕船等风险。仅在实验室里是培育不出新品种的。”隋正红说。

在培育“鲁龙1号”的征途中,隋正红及其团队不仅要克服风浪、寒冷、晕船等来自自然和身体上的困难,还要勇于接受技术上的挑战,不断创新、突破,引领行业前沿。

在常人眼里,所有龙须菜都长得一模一样,犹如一根根红色的丝线。在育种工作中,却经常要找出它的区别,最常做的就是雌雄识别,这一点待到龙须菜长大性成熟之后并不是很难,但如果是在其很小的幼苗时期进行辨别,就比较困难了。为了加速育种进程,节约时间,隋正红带领团队发明了独特的“龙须菜性别鉴定分子标记”技术,使育种进程缩短了半年以上。在加快龙须菜生活史循环,快速推进育种进程方面,他们还优化了让龙须菜释放孢子的技术方案,从而解决了以往只能坐等龙须菜自然释放孢子的尴尬局面。此外,针对育种过程中面临的在庞大群体中筛选特定个体时的困难,他们发明了“采孢子育苗”专利技术,大大提高了筛选的精确度。为了规范龙须菜选育,隋正红带领研究生历时一年半构建起了用以量化不同龙须菜个体特征的性状描述和数量性状回归模型,为育种工作的高效、精确推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6年时间里,历经群体选育、单株杂交育种与紫外线诱变高温胁迫、单株选育,以及对优良品系4个连续继代的培养,他们最终培育出了“鲁龙1号”龙须菜新品种。2014年7月,隋正红把这一历时6年,凝聚着科研团队心血的成果上报农业部,经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定通过后,2015年4月中旬,农业部第2242号公告将这一品种公之于众。

谈及这一新品种的名字,隋正红说,最早将其命名为“海大长龙”,既体现出是中国海洋大学的成果,又契合这一新品种的习性特征,可是审定方说4个字太长,后来改为“鲁龙1号”。“鲁”指山东,“龙”指龙须菜,“1号”表示这只是该系列的第一个品种,后面还会有2号、3号等新品种不断推出,新品种培育是一项没有终点的事业。

良种选育:没有终点的事业

莆田,地处福建沿海中部,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享誉全国的龙须菜栽培基地,无论是栽培面积,还是产量,莆田几乎占据了中国龙须菜栽培产业的半壁江山。

2015年8月中旬,在拥有20余年龙须菜栽培历史的福建省莆田市发生了一件令当地人民既觉得新鲜,又值得高兴的喜事。当地种植的“鲁龙1号”龙须菜,被来自欧盟的客户一次性订购了50吨。龙须菜出口欧盟不仅在莆田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首例。

“鲁龙1号”之所以能赢得欧盟客户的青睐,首先源自其在外观形态、生长性状以及经济性状等外在直观指标上的突出表现,如:外观透红艳丽,分枝密,藻体细长,上下粗细均匀;生长速率高,长度增长快,在适宜生长季节培养1个月藻体平均长度达1米以上,培养2个月平均单株长2米;平均每亩产鲜菜6吨左右,干品达0.75吨,产量比传统栽培品种提高15%~30%。其次在内在藻体品质上,“鲁龙1号”也有质的提高,琼胶含量比野生型提高了20%,凝胶强度比野生型提高了30%,蛋白含量比传统品种增加12%,藻红蛋白含量比传统品种增加11%。

一时间,“鲁龙1号”名声大振,成为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的栽培品种,并在山东省的青岛、威海,福建省的福州、莆田等地广为栽培。“我们经常接到求购‘鲁龙1号’新品种的电话,我就告诉他们我们只是研发单位,购买良种要去其他地方。”隋正红说,2015年“鲁龙1号”推广栽培达7000余亩,按每亩产值1.2万元计,其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8000余万元。

当下,隋正红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正在加紧培育新的龙须菜品种,“一般一个新品种的问世,至少需要6~7年的时间,正在培育的新品种已经开展了两年的工作,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隋正红表示,龙须菜是中国特有的江蓠种类,也只有中国在进行大规模的栽培,关于它的遗传育种学研究中国更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这一领域我们既要坚守阵地,做好传承,还要不断开拓创新,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惠及广大养殖户”。

《中国科学报》 (2016-03-31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