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上午8时23分,去年刚刚获得首届新闻传播学会奖“终身成就奖”的新闻史学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宁树藩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3月7日,澎湃新闻采访了几位相关的学者。除了对其学术贡献的肯定外,他们对于宁树藩的一致印象就是他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思考着,正如其在一篇后记中所言:“此生不息,探索不止”。
新闻史学家宁树藩 陆晔供图
宁树藩于1920年生于安徽青阳,1941年进入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外文系,后转入广东坪石中山大学外文系。1946年毕业后回到安徽在中学任教,曾担任《徽州日报》副刊《文艺之家》主编。
1949年,宁树藩来到刚解放不久的上海,进入华东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入复旦大学执教,从事中国近代革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55年入复旦大学新闻系,从事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1986年被评定为博士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图书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料室主任、《新闻大学》编委,曾任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等职。合作编著中国第一部新闻学辞书《新闻学词典》和《新闻学基础》,是《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多卷本)的副主编和该著作现代卷主编,《新闻学大辞典》副主编。
和很多老一辈学人相似,宁树藩进入新闻学领域也是半路出家。当时他在复旦大学教授政治课,在一次课上,他请新闻系系主任王中作报告。报告结束后俩人聊天,宁树藩给王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就说新闻系缺乏从事现代新闻史方面的老师,想请他过去。就这样,宁树藩走上了新闻史研究的道路。
在刚进入新闻系一年后,宁树藩就写出了相当有专业水准的论文,发表在《复旦学报》上,并得到了学界前辈的注意。此后,宁树藩参与编写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闻事业史》以及《辞海》中国新闻史条目的撰写。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在思想解放的历史背景下,宁树藩不断对新闻理论进行探索,先后提出“新闻是信息”、“新闻史研究的本体意识”等学术观念。这一系列的想法,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旦看来,“可以说对新闻史书写提出了新的思路,对打破原有的学术路径、推动学术研究变革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1997年退休后,宁树藩虽然结束了教学生涯,但是学术研究思考并未停歇。比如2009年,他在做一个叫“中国革命根据地报纸分布研究”的课题,就花了大量功夫调查根据地到底出了多少报纸,为什么400多种里江西占了200种。当时他已届89岁高龄了,眼睛不行,需要借助放大镜来看,仍然不肯停下思考和探索。
突破斗争史桎梏,国内首提“新闻是信息”
对于其学术贡献,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在1982年,宁树藩国内首提出“新闻是一种信息”,对陆定一的新闻“报道观”进行了修正,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这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
他在《中国近代新闻文体的演变》讲稿中指出:“新闻特性就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新近信息”。接着,1984年他又在《新闻大学》上发表文章《论新闻的特性》,对信息观念进一步发挥。1987年发表《新闻定义新探》,正式以定义的形式,将这一观念确认了下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玮认为,“在“文革”期间,新闻媒体被当做阶级斗争的工具,很多所谓的新闻理论主要都是为阶级斗争提供一种所谓学术的解释。”所以宁树藩在当时提出的‘信息说’,无疑对新闻学术研究突破斗争史的路径提供一个新的窗口。而另外,在孙玮看来,这也是宁树藩希望将国际学术理念引入中国,试图与国际学术研究接轨的努力。
孙玮从1990年至今都在讲授《新闻学概论》,在给本科学生介绍新闻的定义时,必然要提到以宁树藩为代表的“信息说”。“可以说,这是绕不过去的。”孙玮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黄旦认为,宁树藩之所以能够提出“信息说”的新闻理论,很大原因在于他在新闻史上的功底。“他前期研究新闻史,后期思考新闻理论,所以他的研究具有很明显的史论结合的特色。这也是复旦新闻学的一个传统,但是随着宁先生的离开,复旦新闻学这方面就断掉了。”
2015年,宁树藩(左)手捧第二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新闻教育良师奖”奖状。
纯粹的学者,学术就是生活的全部
因为本身对自己要求近乎严苛,加上坚持手写,所以宁树藩做起研究来很慢,和现在动辄著作等身的学者相比,显得著述不丰。但在中国新闻史学会前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看来,这正是老一辈学人的风格,“老爷子是真正的纯粹的学者。”
程曼丽是宁树藩的后辈,每次到上海都要去家里拜访老先生。“一进门师母就说,等你很久了。然后老爷子就满面红光得开始谈学术,说起我的某一篇论文,甚至会随手拿出来有我论文的杂志,上面有很多标记,一看就是认真看了,接着就很细致地指出哪里写得好,哪一条仍然可以商榷。”每次都是这样,从来不谈学术之外的,“他就在那里全神贯注地谈着,虽然有时候因为口音不能全明白,但是想想,真的很受他的感染,很感动。”
“宁先生是很容易亲近的人,只要学生告诉他说喜欢学术、愿意做学术,他就兴高采烈,要是告诉他想做新闻史,他更是高兴地不得了,觉得你是大大的好人。”作为弟子,黄旦看到了宁树藩最真实的一面:“去他家,就是聊学术,从来没有家长里短。所以他学者的方式就是他生活的方式。”(原标题:学人追忆宁树藩:他是不倦的思考者,提出新闻史书写新思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