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马卓敏
受气候变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我国新疆等地的冰川近年呈现加速消融态势。为了切实保护这些“固体水库”,发挥其调节自然环境的能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决定“十三五”期间全面取缔冰川旅游。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人们纷纷对这项政策的制定力度表示担忧。
的确,为生态保护不惜抛弃年利数亿元的收入,足以看出政府的良苦用心。但从科学的角度讲,人类活动对冰川的退缩和消融影响几何?全面取缔政策究竟只是隔靴搔痒,还是药到病除,一切似乎还没有答案。
协调发展是关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这项决定,出发点是生态的平衡发展。”中科院寒旱所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站长李忠勤表示,当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冰川旅游开发模式,在保护冰川资源的前提下,协调发展,促进山地冰川旅游资源效用最大化。
李忠勤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才是当前新疆政府管理部门、冰川旅游开发者和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关键在于协调旅游和保护之间的关系,让‘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如何做到“左手保护,右手利用”,中科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冰川旅游的关键在于科学和有效的管理。”他心中的冰川旅游理想模式是:合理地远观冰川。
“全面取缔冰川旅游,并不科学。”康世昌表示,全球几十万条冰川,开展旅游的冰川数量极少,但总体还是处在退缩状态。“换句话说,人迹罕至地区的冰川依旧退缩。因此,冰川退缩的主要原因并非由旅游开发所致。”
取缔冰川旅游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冰川资源。但同时如何发挥好冰川旅游的科普、探险和健身功能,李忠勤建议,未来应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小范围逐步放开冰川旅游。
“未来我希望冰川旅游管理者应多加强冰川的知识普及,以目前冰川退缩的现状唤起民众对环保和减排的认知水平。”康世昌说。
全球变暖是主因
冰川融水对干旱区生态系统调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冻圈对海平面、气候、生态、淡水资源、环境以及碳循环等的影响,已经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中科院玉龙雪山冰川研究站站长何元庆看来,冰川融水是干旱区重要水资源,所以冰川退缩对于局部小气候和生态系统水分供给都会产生影响。
“如今全球冰川的加速退缩,主要是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所致。”康世昌指出,人类在冰川区域,特别是冰川表面的适当活动,如徒步、滑雪等不是冰川消融的主要原因。同时,他也担忧冰川区密集的人类活动,如大量的建筑、采矿等工业活动,冰川表面无序的踩踏,随意丢弃垃圾等。“这些行为对冰川的影响较大,可以改变冰川表面的反照率,加速冰川消融。”
“从冰川消融的机理看,气候变暖是主因,人类活动则是加速器。”李忠勤认为。
如今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在进行各种基础研究,如利用增加冰川的反照率减少冰川的消融、如何合理开发冰川旅游资源等。
“在冰川退缩的大趋势下,主要是减缓气候变暖,这还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康世昌表示,新疆的做法现实意义不大。“因为没有开展冰川旅游的一些低海拔的小冰川也在逐渐消失,冰川面积仍在不断减少。”
改进设施是手段
“冰川旅游以形态各异的山体景观、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依托,集冰川观光、体验、探险、科考、科普、教育与健身于一体。”李忠勤指出,虽然我国冰川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冰川旅游的发展仍较为落后,景点稀少,与我国的冰川资源禀赋并不相符,与国外冰川旅游的水平差距较大,开发层次至今较低,同时冰川旅游管理和安全设施建设也较为落后。
与国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国外冰川旅游经验和模式已非常成熟,如今许多国外的冰川区已成为人们的旅游胜地。
“国内的冰川旅游开发,可以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比如国外会极大地改进冰川旅游设施。”李忠勤举例:瑞士的少女峰冰川公园启用观景台及快速升降机;阿根廷的洛斯冰川国家公园通过吊车把游客运送至高达300米高处的冰川观景台等。“这些设施的改进在兼顾民众旅游的同时还可以最大化地保护冰川,所以新疆的做法并非唯一的选择。”
“新疆的做法有些多此一举。”何元庆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以玉龙雪山为例指出,冰川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其实,冰川退缩与旅游活动关系很小,因为旅游人群释放的热量,与大气温度上升带来的热量增加相比是微不足道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何元庆表示,目前人类还没有有效的手段真正抑制冰川的退缩。“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如扩大冰川周围的水体面积和绿化度以及人工增雪等,以增加对冰川的补给。但这也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冰川的退缩。”
《中国科学报》 (2016-02-25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