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才妃
1月28日,山东大学官方微博和微信发布了处理硕士论文抄袭的决定,撤销此前涉嫌论文造假事件硕士的学位,其导师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也一并取消。
这一堪称“史上最牛抄袭”事件起因于,山东大学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陈振抄袭安徽大学档案学专业硕士毕业生刘俊玲的论文,从题目、摘要,到关键词,甚至连致谢语都近乎一字不差。
透过这起事件,一些问题仍然值得人琢磨。仅有18篇参考文献的论文,怎么才能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被抄袭的论文投到档案学核心期刊发表且是优秀论文,导师是否有质疑过论文水准?加之先前说过的内容大面积雷同,导师是否有认真看过学生的论文,都颇为让人怀疑。
在笔者看来,这一事件真正反映的问题是,中国研究生培养不严格。教不严,师之惰。导师对于学生负第一位责任,导师平日疏于管理,甚至到答辩时才露面,没有做好表率,也无怪学生在论文上偷懒、耍滑。而更让高校、导师胆颤的是,一些硕士生、博士生无法顺利毕业,不是查找问题、重写论文,而是采取极端的轻生行为。于是,论文放水由此而来,由权宜变成了惯例,进而带来研究生质量普遍下降。
而事实上,这里存在着逻辑错误。笔者接触过一些有博士生、硕士生的科研团队,发现对实验室、学生管理越严格越有规章制度的团队,其学生论文质量、科研能力也越高。因为在长期严格的学术锻炼下,师生上下形成了宁缺毋滥的共识,对学术造假做到了真正的零容忍。
步步严格,带来的不仅仅是在过程中保证质量,在结果的心理接受上也提前打好了“预防针”——此前他们可能遭遇过失败,被导师要求过“重来”,所以因论文质量无法毕业,他们也会“挂”得心服口服,而不是拿“张三李四的论文也是注水通过”来搪塞导师,也不是借助“查重”系统的漏洞来进行学术造假。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下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我国高校的现状目前还有一段距离。但无论如何,从严执教都是改善研究生质量的第一位工作,现在有人说把论文作弊纳入诚信档案,但没有什么比严格执教更能解决源头性的问题。
《中国科学报》 (2016-02-04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