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23 11:04:20
选择字号:
节气达人高春香:“绘”出大自然的语言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高春香,携带她的自然教育情怀,与插画师一起,创作了中国第一本地理科学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

■本报记者 胡珉琦

最近,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一度成为了舆论广泛关注的焦点。随着二十四节气服务农业生产的功能减弱,现在它主要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被用来展示。但实际上,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包括天象、物候等,它本质上属于博物学范畴。

就在一年前,一位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妈妈高春香,携带她的自然教育情怀,与插画师一起,创作了中国第一本地理科学绘本《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过去,她只给自己的孩子读绘本,如今,她带着线上、线下众多的孩子、老师、家长一起读自然绘本,学习自然说给我们的语言。

为孩子们创作

去年冬天,《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一经上市就被家长们抢购一空。今年初,这本书获得了第十一届文津图书奖。被孩子们、家长们如此喜爱,高春香是有些意外的。

三年前,当她向出版社的朋友们提出这个想法时,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因为目前国内几乎没有针对少儿的原创科学绘本。不过,这是她和从事地理学研究的爱人在有了自己的女儿牙牙之后,一直酝酿着的“大计划”——给孩子们创作有中国地理元素的绘本。

那是在牙牙五岁时的一天,天气预报正好在介绍某个节气,于是牙牙好奇地问妈妈:“什么是节气?”高春香有些尴尬地发现,一直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在农村长大的自己,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从小给牙牙读大量绘本的高春香最先想到上网搜索是否有相关主题的少儿绘本,但她找遍了图书网站,竟没有发现一本。“不是孩子不愿意知道,而是我们没有告知。”高春香说。

借着孩子的这个问题,高春香回想自己的童年,跟着父亲在田野地头撒欢,“杏子什么时候熟”“什么时候种豆子”“苦菜长什么样”知道得一清二楚。她在农村收获到的知识其实就是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而且根深蒂固。但现在的孩子少了这样的体验。

于是,她和牙牙爸爸一拍即合,给像牙牙一样的孩子做一本可以读着走过春、夏、秋、冬二十四个节气的自然地理绘本。

讲科学、重互动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了天文、气象、物候、人事、民俗活动等等。高春香坦言,在前期调研时,确定绘本的内容框架和逻辑结构成了最大的难题。

最终,她选择在诞生二十四节气的黄河流域的一个地点,作为体会二十四节气的代表地。通过节气这条时间主线,并配以牙牙跟随爸爸妈妈回农村时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副线,对每一个节气的天文气候、节气故事、历史由来、七十二候、动物植物、农事活动、民俗节日、古诗谚语八大板块的内容进行描述,让孩子们在一个个故事里完整地了解一个地区二十四节气的特点。

绘本非常重视科学性,其中包含有大量与地理相关的气候、农学、动植物、土壤等解析图,传达科学机理。在农事活动的内容板块,创作团队做了大量的考证,尽可能做到与实际一致、准确。

不过,这本绘本不可能囊括全部黄河流域及中国所有地区的节气特点。高春香从一开始就认为,这本书只是抛砖引玉,它要引导所有的孩子沿着一个时间线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生活的地区的气候变化。

所以,绘本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孩子们观察自然,与自然互动。比如填日历、涂气温,进行测日影、养蚕、观北斗等科学实验,体验竖蛋、包粽子等传统技艺。

挑战旧有的教育模式

《林间最后的小孩》作者理查德·洛夫曾经说过:人与自然间有意义的联系对人性、对人类都是必要的。但是,越来越多的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正在发生断裂。

作为曾经主教教育学和中外教育史的大学老师,高春香清楚地知道当代教育的痛点,不进自然,不会观察。“传达二十四节气原有的知识并不是我们创作这本绘本最根本的目的,让孩子们回归自然,学会观察和记录才是。”她说,“我们想要挑战现在的教育模式!”

为了让绘本尽可能体现最真实的自然,她甚至执意请了一位从小喜欢画画,而且也是在农村长大的插画师。在她看来,画笔和绘画者从小对自然的感受是融为一体的。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不是一本仅仅用来看的书,而是激发孩子的博物兴趣,引导他们去实践的书。据介绍,明年初与绘本配套的《二十四节气自然观察笔记本》就将上市。

目前,团队已经在苏州的一所小学开发了校本课程,在全国性的教育网络平台开展了在线课堂,高春香还会带上牙牙和牙牙爸爸一起进社区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互动。她希望带领更多的孩子们观察、记录、发现各地的不同物候,来创造属于自己的节气。

“如果说,古人仅仅仰望星空,注重观察、坚持记录,代代相传,就造就了一部世界巨著。不要忘记,这也是我们的孩子有能力做到的。”高春香说,“只要我们教会孩子观察一种东西,坚持一年,再一年,他就会懂得观察一切事物。”

《中国科学报》 (2016-12-23 第6版 博物-乐)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