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2/14 22:08:59
选择字号:
企业真出题 学生巧接招
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侧记

参赛学生正在向企业代表介绍自参赛作品

不久前,在江苏大学的体育馆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长罗锡文在一台大蒜种植机前驻足很久。

几年前,曾有企业向罗锡文提出,能不能研发一台大蒜种植机,并希望这台机器能使种下的大蒜保持大头朝下的姿态,这样有利于大蒜生长。这一要求对罗锡文来说却算是个难题,然而眼前的这台机器的设计思路,却给了老院士很大的启发。

这台机器是由沈阳农业大学的几名学生研发的,它之所以会出现在江苏大学的校园里,是因为这里正在举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决赛。与这台机器一起出现在这里的,还有来自全国39所高校的500多名大学生,以及浸透着他们智慧和心血的209件智能农业装备。

最接地气的平台

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是由江苏大学举办的,今年已经是第二届了。在开幕式上,江苏大学校长袁寿其在发言中表示,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开启了探索院、所、企、行协同培育农业装备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既然是“新途径”,那么相较于一般的创新大赛,本次大赛究竟新在何处呢?对此,袁寿其的回答是——新在比赛模式。

原来,在今年的比赛中,部分参赛“考题”是由中国一拖集团等12家国内知名农机企业,在赛前根据企业需求和研发计划独立出题,面向大学生征集相关作品。学生直接面对企业的实际研发难题,而企业也将直接参与学生作品的评审,并与中意作品的研发团队直接签署合作协议。那台让罗锡文深受启发的大蒜种植机,正是15项入围决赛的此类学生作品中的一项。

“高校培养的农机人才、创新成果,怎样推向合适的企业?企业怎么摆脱招聘会看书面材料、无法了解实际水平和动手能力的困局?这种企业出难题、当考官的大赛,就是最好、最接地气的对接平台。”作为本次大赛指导委员会的委员,罗锡文如是说。

袁寿其告诉记者,这次大赛的创新不仅有企业“命题”,还邀请了40多家农机企业前来观摩,并举办人才对接会、成果洽谈会。“相比于首届大赛,今年的比赛无论从范围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我们的思路是符合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的”。

寻找“概念”的企业

裴经理在爱科(常州)农业机械有限公司主管产品与市场。他也是此次受邀观摩的30多家农机企业代表之一。在遇到记者前,他刚刚与一个无人机悬挂式水稻螺旋直播机的研发团队聊了很久。

该研发团队来自四川农业大学,所以这一项目也主要针对丘陵地区而设计,但裴经理主要关注的是江浙地区的农业设备。虽然“市场”并不能直接对接,但他坦言,如果单从成本造价计算的话,学生的项目还是可行的:“一般的无人机设备造价都要十几万元,但他们的造价只有2.3万元。”

在比赛现场,企业对于这些参赛的学生作品,能给出这样评价的其实并不多,毕竟正如裴经理所言,以企业的眼光来看,大学生的研究还很粗糙,距离市场应用也比较远。但这一趟,裴经理依然认为不虚此行。

“企业的研发常常过于重视市场化,有些急功近利,而学生的作品虽然不成熟,却常常具有一些企业想不到的思路和想法,两者之间最好的结合方式,就是企业的研发力量和学生的概念设计相结合。”而他此行的主要目的,便是寻找这样的“概念”。

同样来寻找“概念”的并不只有裴经理一个。

江苏大学能动学院设计团队此次选择的也是一道企业出的题目。当记者来到他们的展示区时,团队成员徐桂生正在卖力地向一位企业代表介绍着自己团队的作品。

这是一台利用可降解薄膜实现等距离送秧的插秧机,对于这一项目,这位企业代表的态度也颇具代表性:“对水稻插秧机来说,这台设备还有很多‘硬伤’,距离产业化还有些距离,但我更看重的是有没有好的创意,我们当然希望他们可以直接产业化,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要求太高了。”

“有硬伤?再改呗!”

对于自己设备存在的硬伤,其实徐桂生和同伴们心里也很清楚。

“我觉得我们的点子很好,但硬伤是肯定存在的。”徐桂生觉得自己的设备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适应能力太低上,而为了能在企业面前展示设备最好的一面,他们已经“不择手段”了。

“这些问题都是在我们研发设备的过程中才发现的。”比如,他们之前只是想通过可降解薄膜等距捆绑秧苗,实现秧苗的等距离输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薄膜却很难顺利地展开,为此他们曾大动脑筋。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几乎每个学生团队在研发中遇到的最大问题都是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比如吉林农业大学在研发线性移动式3D土壤扫描仪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扫描仪的框架设计问题;再比如沈阳农业大学在研发自动喷洒作业车时,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在制作实用车时,之前在模拟小车上工作顺利的寻路系统产生的不适应问题,仅仅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几乎花掉了研发团队一半的时间……

然而,正是这样意想不到的问题,却给了这些学生最大的帮助。

“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根本就不是书本和课堂上能够找到的,既然是现实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就要在现实中寻找答案。这个过程对我们的锻炼,远不是几节课程所能比的。”一位参赛学生说。

在交谈中,记者问徐桂生:“对于当天下午举行的与企业的见面会,是不是有信心?”对此,徐桂生的回答是——有些发虚。“其实挺害怕企业发现一些硬伤的。”他说。

然而就在此时,他身旁的一位队员却大声说道:“怕啥?有硬伤就再改呗!”

“你还挺乐观。”

“当然了,必须保持乐观,不然还不愁得天天掉头发啊?”此话一出,周围响起了一片笑声……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