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纳米医学小组在“以癌治癌”的同源靶向纳米载药可视化精准治疗癌症方面取得了新突破,这种充分利用癌细胞之间互相亲和作用的“以癌治癌”疗法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纳米医学治疗癌症的优势。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纳米领域顶尖期刊ACS Nano上。
深圳先进院博士郑明彬告诉记者,“以癌治癌”方法顾名思义是一种来源于肿瘤的方法,其纳米颗粒外层磷脂的材料实际上是一层癌细胞膜,这层膜是从肿瘤组织的癌细胞中提取出来的。
项目成员之一的深圳先进院博士陈泽介绍,细胞黏附分子将癌细胞互相黏附在一起,它们如同锚把船固定一样发挥着锚定的作用,使同源癌细胞聚集生长成肿块。“之后我们给纳米颗粒‘穿’上癌细胞膜,这是敌人的‘外套’,装配敌人的‘通行证’,伪装成敌人深入敌营,接收到激光信号后,其会将光能转换成热能,杀伤肿瘤细胞。”
过去为了使纳米颗粒能靶向肿瘤,研究人员会在纳米颗粒表面修饰上各种适配子抗体等靶向基团,然而癌细胞本身彼此聚集生长的自然属性没有被挖掘。
“我们通过给纳米颗粒‘穿’上癌细胞膜实现靶向功能,一方面避开了烦琐的修饰过程,另一方面抗体等外来物质进入体内后,机体免疫细胞会把它们当成危险的东西,并非常努力地将其全部清除掉,而我们的纳米颗粒伪装成自身细胞,减少了人体对纳米颗粒的清除。”陈泽解释了“以癌治癌”对现在临床治疗癌症的价值。
通过“以癌治癌”,研究者可以利用外层的癌细胞膜上的黏附分子同源靶向识别需治疗的癌细胞上的同种或不同种的黏附分子,从而实现癌细胞的诊断,在激光光照条件下,纳米颗粒的光敏剂产生热量杀死癌细胞。
此外,纳米颗粒里的吲哚菁绿的荧光成像还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指导激光的照射位置,同时产生的热量用近红外相机进行检测,当温度超过43摄氏度时,癌细胞会死亡。“可视化的荧光影像指导我们,激光该照哪个位置,该照多久,才能取得最佳的疗效。”下一步,郑明彬表示确定各种癌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的类别表达量,对于设计和优化同源靶向纳米颗粒的识别特性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开展癌细胞膜功能化的纳米颗粒引起的免疫响应研究也是势在必行。(马卓敏)
《中国科学报》 (2016-12-05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