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香港理工大学一间会议厅里拥挤不堪,为了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会场临时增加近200个座位,伴随着学生们热烈的掌声,一位年逾八旬的农业科学家开始了他的演讲。这位科学家就是袁隆平。
“如果世界上一半的稻田种上杂交水稻,按每公顷增产两吨来计算,可以多养活4亿至5亿人口。”袁隆平饶有兴致地讲述自己对杂交水稻走向世界的愿景。一个多月后的11月9日,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超优千号”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收获测产,亩产达到1082.1公斤,创造了水稻高产的世界新纪录。
作为中国首创的农业高科技育种技术,杂交水稻正在悄然改变着世界。
■ 中国告别“靠天吃饭”
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汗如雨下……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科学家给人的固有印象。那时的中国,不要说完整的工业体系,连吃饱饭都成问题。粮食产量不高,国民需求远远无法满足,如果遇到旱灾、洪灾、蝗灾……则更是雪上加霜,一年的收成都可能毁于一旦。那时的中国人“靠天吃饭”,农业科学家们承担的是“救命”的重任。
袁隆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始工作的。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于是,袁隆平试图跳出传统思维,开始进行水稻有性杂交试验。有一天,一株与众不同、“鹤立鸡群”的变异稻株引起袁隆平的注意。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水稻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这株水稻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袁隆平深信,只要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能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
经过10年的艰苦探索和研究,1974年,以袁隆平为首的专家育成三系杂交水稻,随后又相继育成两系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这些成果在世界上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并且有着“东方魔稻”的美誉。从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每年因杂交水稻技术增产的粮食养活了7000多万人口。自此,中国人逐渐告别“靠天吃饭”,中国的粮食产业也有了更多的“安全感”。
杂交水稻的成功被世界公认为作物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它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中国粮食自给的难题,也为全世界减少饥饿作出卓越贡献。国际水稻研究所杂交水稻育种科学家
谢放鸣说,在袁隆平和他带领的团队以及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专家身上,体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命题。
■ 多国演绎“粮食革命”
“1981年,我带领专家团远赴美国,把杂交水稻的专利转让给美国公司。在那之后34年里,我们派出了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在全世界范围内布道(稻),演绎了杂交水稻和平而神奇的国际之旅。”袁隆平在回顾自己几十年来,向海外推广杂交水稻的经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袁隆平口中“和平而神奇的国际之旅”,听起来颇有些浪漫主义意味。但现实却远非如此,甚至有些残酷。据袁隆平回忆,为了使“热带先锋”水稻种子深入菲律宾腹地,他的学生曾被当地武装分子数次持枪绑架;在缅甸的热带雨林里,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常常要与吸血的旱地蚂蝗及眼镜蛇展开生死斗争。
正是这充满困境甚至凶险,常人无法想象的“布稻”之旅,让许多国家都洒满杂交水稻的芳香。上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发展银行等单位的支持下,东南亚多国开始推广杂交水稻,增产效益十分显著。据袁隆平透露,2015年国外共种植杂交水稻600万公顷,在印度、印尼、越南和美国等各国种植后,均实现增产20%至40%。如今,在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数十个国家,都能看见大面积种植的杂交水稻,为解决当地民众的“吃饭”问题带来曙光。正如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罗伯特·齐格勒所说:“我们需要提高水稻产量的技术,而杂交水稻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技术之一。”
与国外品种相比,中国的杂交水稻可谓“超级稻”。上世纪80年代后期,越南从中国购买杂交水稻种子,在其北方稻区种植,由于中国杂交水稻亩产能达到420公斤,比当地品种高出120公斤,因此,杂交稻种植面积快速增长至约1000万亩。在美国,杂交稻种植面积有600万亩,比当地品种增产20%以上。在印尼,隆平高科的杂交水稻已推广到13个省份,每公顷11吨的产量高出本地品种一倍多,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隆平稻”。如今,以杂交水稻为核心业务的隆平高科公司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15年出口杂交水稻种子4100吨。
■ 全球撒播“希望种子”
居住在马达加斯加安巴通德拉扎卡市阿拉法村的兰德尔,有“杂交水稻王”之称,每天劳作结束后,他常将拖拉机停在一间仅20平方米的茅草房前——4年前,这是他全家7口人挤在一起的家。如今,依靠种植“杂交水稻”,兰德尔住进了村民羡慕的红砖瓦房,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现在,兰德尔带着村里20余户农民种植杂交水稻,面积多达200多公顷。“杂交水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村民们兴奋地说。
这是杂交水稻在全球各地遍撒“希望种子”的一个普通故事。而从宏观层面来看,这粒种子也在为整个世界播撒希望。
如今,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工业用地不断扩大,全球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问题日趋严重,世界各国无时不刻不在遭受粮食危机的威胁。消除贫困、确保粮食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议题。以非洲人口第一大国家尼日利亚为例,随着石油工业的兴起,农业逐渐被忽视,大片土地荒芜,农产品产量逐渐减少,大部分农村仍停留在广种薄收的锄耕农业时期。为了保证粮食供应,尼政府每年要花费1/3以上的财政预算用于进口食品。有报告测算,如果不设法提高农业产量,尼日利亚有可能在10年之内面临严峻的粮食危机。为了帮助尼日利亚解决粮食问题,中尼两国积极合作,并将杂交水稻引入尼日利亚。
“培育优良种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中国公司生产的种子帮助农民大幅提高了收成。过去1公顷水稻产量只有1.5吨,而现在达到4吨。”尼联邦政府尼日尔州农业项目负责人贝罗—萨利胡表示。
水稻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作物,全球约60%的人口依靠水稻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本国广泛推广杂交水稻,以此来解决本国人的吃饭问题。而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杂交水稻出口能够带来不菲的经济收益,但责任和担当意识,才是中国杂交水稻推广者跑遍世界的精神力量。这也体现着中国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中国杂交水稻覆盖全球。” 袁隆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