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由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委员会、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院士手迹展、院士书房启动仪式”在海淀北部文化中心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郑度、姚檀栋出席仪式,并向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图书馆捐赠图书。
据主办方介绍,在北京市海淀区生活工作的两院院士占全国1/3强。举办院士手迹展、建设院士书房,就是想向区内民众展示院士们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传播院士们勇攀高峰的科学品格,并以此构成海淀北部文化中心图书馆的重要“特色馆藏”。
据介绍,书法手迹征集活动得到院士们的热情支持。中国科学院院长、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白春礼院士工作繁重,但在接到邀请当天就挥毫写下“开卷受益”。
小麦育种专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已85岁高龄,接到“任务”后认真对待,连写三幅,每幅都“用心良苦”:一是“不忘初心”,四个字表达了这位老共产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深切认同。二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创牵牛织女家”。关于这幅字,李振声说:“我一直在黄河流域做小麦育种研究,对黄河感情很深,本来很喜欢前两句,正准备写下来时,我们的天宫二号上天了,所以我又补充了后两句,以表达我的喜悦心情。”三是“无农不稳、无粮则乱”,体现了这位战略科学家对国家粮食问题的远见卓识。
刘光鼎院士已87岁高龄,年轻时不仅做科研而且习武,60多岁时还能同五六个人过招。现在身体不太好,在医院装上心脏起搏器刚刚出院,同有关人员通电话时说:“我因为糖尿病、心脏病,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写字了,怕写不好。”但他还是坚持写了五幅。他跟取字的工作人员说:“我拿笔的手有点哆嗦,写的不好,表示一点心意吧!”
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水生生物学家陈宜瑜院士虽然退休,但经常出差,也抽空写了两个条幅,对院士手迹展和院士书房建设表示支持。
孙鸿烈院士是中国生态学领域的首席专家,听说此事后一下就捐赠图书212种、387册,其中不乏难得一见的珍本。
石元春院士、郑度院士、刘昌明院士、姚檀栋院士都积极响应,捐书500余册。
据介绍,院士为图书馆捐赠的手迹和捐赠的图书将作为馆藏,在院士书房永久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