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晴丹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0/25 19:05:02
选择字号:
红河哈尼梯田:天人合一的典范

红河哈尼梯田

站在山间极目远眺,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屹立在连绵群山间。这些山水画就是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一片一片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赋形,云海印在清碧的水面,荡漾起亮闪闪的粼光,十分壮观。

红河哈尼梯田最早开凿于1300多年以前,养育着哈尼族等10个民族约126万人口,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哀牢山脉中下段红河流域,以“分布广、规模大、建造奇”的生态文化景观及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而闻名中外,具有极高的经济、科学、生态和文学艺术价值。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于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5月21日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19个传统农业系统中的一员。这对哈尼梯田的保护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红河州生态环境保护、特色农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是哈尼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分布于云南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金平、绿春等四县的崇山峻岭中,总面积约18万公顷。

依山造田赋予了梯田层次感和韵律感。这里最高垂直跨度1500米,最大坡度75,最大田块2828平方米,最小田块仅1平方米。

哈尼人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这一自然条件,在群山间修建了庞大的沟渠网络。森林在上、村寨居中、梯田在下以及水系贯穿其中,是红河哈尼梯田的主要特征,形成了“森林—村庄—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活”的,是哈尼人变自然生态为农业生态的伟大创造,堪称世界山地生态农业的典范,实现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

以哈尼族“寨神林”崇拜为核心的传统森林保护理念,使这里的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良好,为梯田提供着丰富水源。在此基础上,哈尼人创造发明了“木刻分水”和水沟冲肥,利用发达的沟渠网络将水源进行合理分配,同时为梯田提供充足肥料。

此外,哈尼人还构建了多套微循环再利用系统。比如,稻草用来喂牛,本来是废弃物的牛粪被晒干用作燃料,天然燃料用完之后还可以做肥料,肥料又养育着这片土地种植的稻谷。

记者了解到,当地哈尼人把土地资源看得很重,他们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房前屋后的空地用来种菜,路边的墙缝也会成为菜地。此外,屋旁沟箐凡是有水的地方就会用来养鱼,鱼在池塘下面,池塘上面养浮萍,浮萍用来喂猪,猪粪喂鱼,鱼长大后又被放回梯田……

在生态学专家眼里,这种充分利用并遵循自然规律的劳作形式,不仅创造了哈尼民族丰富灿烂的梯田文化,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内涵。

发展旅游更要关注文化

由于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展现了极富审美价值的山地稻作景观,成为了世界性顶级文化旅游的优势资源。再加上红河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这里的旅游价值逐渐凸显,旅游形势日益升温,产生巨大的“金山”效应。

“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般的人间仙境,吸引了无数的游客。然而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保护的终结,恰恰是挑战的开始。

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哈尼梯田的优势资源,并解决好对遗产地急功近利的商业化以及过度开发行为带来的问题,探索出一条遗产地文化旅游科学发展的可行之路,成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共同面对的挑战。

“申遗成功,决不是一劳永逸。”作为哈尼梯田申遗亲历者之一、红河州世界遗产管理局局长张红榛认为,“我们应该多想想今后怎么履行遗产地的国际保护公约,怎么保护好这些宝贵的资源。”

梯田保护发展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目前,梯田保护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哈尼梯田保护工作得到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并且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管理保护中的主人翁意识。

尽管每年来红河哈尼梯田观光的国内外游客越来越多,但让张红榛感到遗憾的是,大多数游客只是停留在观景和拍照层面,对哈尼梯田文化的体验和了解并不深入。

“哈尼梯田不是纯粹的风景,而是哈尼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梯田的美实际上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美、文化传承之美。”张红榛希望,旅客不仅仅是因为美丽的风景来到这里,更是来认知、体验、分享和谐的哈尼文化系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