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0/21 10:01:03
选择字号:
北医三院李华:奔走在世界屋脊的好“门巴”

 李华

■本报记者 张思玮

当她正式得到参与援藏通知的时候,内心除了欣喜还有一丝丝彷徨。欣喜的是能亲自踏上向往已久的圣地,用上自己所学到的医疗技术,履行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彷徨的是身体是否能够吃得消高原反应,担心年迈的父亲能否有精力帮自己照看好年幼的孩子……

虽然已经从西藏回到北京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但李华的内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她时常会想起援藏期间的日日夜夜,经常还要在网上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同事们交流业务……

去年8月19日,作为首批由中组部、人社部和国家卫计委组织选派的医疗“组团式”援藏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李华有幸参与到其中。

“当初,医院发通知号召大家报名参加,我并没有想太多,就报了名。”李华说,西藏一直是她心里神秘神圣的地方,如果能去那里为藏民服务,也算是人生的一次宝贵经历。

不过,当她正式得到参与援藏通知的时候,内心除了欣喜还有一丝丝彷徨。欣喜的是能亲自踏上向往已久的圣地,用上自己所学到的医疗技术,履行一位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彷徨的是身体是否能够吃得消高原反应,担心年迈的父亲能否有精力帮自己照看好年幼的孩子……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高原反应

果然不出所料,到达西藏之后,李华还没有来得及欣赏向往已久的美景,就被严重的高原反应“侵袭”。

“到那里的前半个月,我几乎晚上都睡不着觉,吃安眠药也不管用,后来实在没有办法,选择了肌注安定药物,才能勉强睡3个小时左右。”李华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失眠的问题困扰了她整个援藏过程。

除了失眠,头疼、头晕、恶心、食欲减退、心率下降……身体的一系列反应,甚至让李华有些后悔当初的决定,“真怕身体扛不住”。

其实,李华的这种担心不无道理。前不久,安徽援藏的口腔科医生赵炬就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陷入深度昏迷而不幸离世。

“在那里,就感觉睡了和没睡一个样,吃了和没吃一个样,感冒与没感冒一个样。”李华告诉记者,援藏期间最难熬的就是夜晚。“透过窗户,你能清楚地看到璀璨的星空,但却丝毫没有心情去欣赏。因为高原反应被折磨得难以入睡,再加上思乡的情绪,让人会有些失控。”

庆幸的是,李华终于咬着牙,挺了过来。因为她知道,此次之行不仅仅只是践行一位医者的职责,更多肩负着重大的政治任务。

不可否认,相比过去,在国家的支持帮助下,西藏的医疗现状已经得到了飞跃式发展,但因地域辽阔、居住分散、医疗基础薄弱等因素,缺医少药、技术落后的现状仍然普遍存在。

“此次采用医疗‘组团式’援藏,时间为一年,就是想通过我们这些各个专业的援藏医生,全面带动提升西藏整体的医疗水平。”李华说。

传经布道

李华的援藏之行,主要负责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的建设、该地区妇科疾病的诊疗体系的规范化,同时,依托北医三院微创优势,培养当地微创人才梯队。

虽然身体有诸多不适,但并没有太多影响李华工作的热情,甚至有时候,她吸着氧气还坚持看门诊、做手术。正是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也让她如愿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在她的带领下,该科室完成了多台“首例手术”,如腹腔镜输卵管间质部妊娠手术、卵巢囊肿剔除、开腹肿瘤细胞减灭术、宫腔镜肌瘤切除术、盆腹腔淋巴结清扫、女性生殖道畸形等手术。

每次做手术时,李华都是不厌其烦地为当地医生,从理论到操作进行详细地讲解。“现在,他们已经可完成简单的宫腔镜手术和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等手术。”

除了手术,李华积极地在科室内推行疾病诊治指南,规范对妇科良恶性疾病的诊治流程。每一位入院的患者,她都要从术前诊断、鉴别诊断、阅片、手术注意事项、术后护理和治疗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同时规范病历书写,对于疑难特殊病例启动了多学科会诊模式。

“来医院就诊的患者,身体都已经出现了问题,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妇女健康卫生知识,就可以将疾病扼杀在萌芽中。”李华还特意结合当地的文化习俗以及妇科疾病的特点,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卓嘎共同编写汉藏双语《妇女健康保健手册》。而这也是西藏首个专门针对妇女保健的知识手册,首次印刷1万册,全部免费赠送给西藏群众。

“编写手册的初衷,就是想提升西藏地区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特别是从预防端降低农牧区藏族妇女患妇科疾病和承担分娩风险的几率。”李华告诉记者,高原地区高寒缺氧,孕妇易患高血压并诱发多种并发症,而边远农牧区群众由于医疗知识的缺乏,许多妇女由于没有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最初梦想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金色的希望。一年的援藏工作,带来西藏医疗水平的提升,而带给李华的则更多的是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

“过去,做事情看问题,往往格局比较小,只顾自己的得与失。而这次援藏之行,让我学会了从更高的格局去看待与处理问题,心界更开阔,心境更明朗,心智更成熟,更懂得一位医者的价值所在。”在李华心目中,一名好医生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够解除患者的疾苦,为患者带来福音,获得患者认可。

而谈到为何选择医生这条道路,李华眼睛湿润了。“小时候,妈妈身体不好,有支气管哮喘和肺气肿,时常要到医院看病、打针,于是就对医生这个职业存在敬畏之心,所以大学就报考了北京医科大学。”

但遗憾的是,李华读大四那年,妈妈还是走了。而这更成为李华内心中继续在医学道路上执着追求的动力,“我要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为患者减轻痛苦”。

如今,李华早已经忘记救治过多少个病人,但她却始终小心翼翼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生命不会重来,绝对不允许出现错误”。

“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应当是唇齿相依、彼此合作协调,对抗共同的敌人——疾病。”李华说,医生在西藏被称为“门巴”,也被人们誉为行走在高原上的“仁波切”,也就是活佛的意思,而活佛又把医生称为“神人”。“所以说,医生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崇高的职业之一。”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 ,但我已飞过 。李华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再去边疆发挥“光和热”,但这次经历已然成为她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中国科学报》 (2016-10-21 第2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