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0/11 9:52:17
选择字号:
中日医院曹彬:医生是一个需要献身和付出的职业

 

理性、直接,说话简练干脆,这是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曹彬给记者的第一印象。采访中,曹彬说得最多的,是“善心”这两个字。

医生要站在病人床边

山东医科大学毕业的曹彬,是我国最早的几届七年制医科大学生之一。在实习阶段,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到学校招生,一个难得的机会摆在他面前。当时协和招生的条件严苛到让人望而却步,但曹彬的条件却恰好符合。

就这样,曹彬离开母校,在协和医科大学继续学习两年,毕业后与协和医科大学八年制同年级的学生一起获得了博士学位。“协和的这两年学生生活对我影响最大。”曹彬说。

一次,曹彬和导师朱元珏教授出完门诊,在回来的路上,因为一个偶然的话题,朱老师感慨地对他说,医生要在病人床边学,在病人的床边遇到问题,看书,请教老师,看文献,然后再回到病人床边去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医生的水平才能真正提高。

“这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就像昨天一样。”曹斌说,短短几分钟的对话,在行医生涯中,他一直践行至今。

经历“非典”,决心开展呼吸系感染研究

2003年的“非典”,国人永不能忘。当时,曹彬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批医疗组派遣成员。

在照顾“非典”病人时,曹彬24小时随时观察病人情况。让他难过的是,他们照顾的是被感染的医护人员,即使尽了自己的全力,但最终患者还是走了。这件事情让曹彬的触动非常大,同时也给了他启发,让他认识到呼吸系感染研究的重要性。

当时,中国的科研对于像“非典”这类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研究能力很弱。从2003年以后,国家下了大力气,投入人力、物力、研究基金等。那时曹彬还是年轻的主治医师,有幸参加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并明确了自己的科研方向。

曹彬认为,做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的支持和配合。开始接触呼吸系感染研究后,曹彬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后,曹彬又到北京朝阳医院组建了一个新科室——感染与临床微生物科,主要任务就是找到病原,尤其是呼吸系感染的病原体。

“一个小小的病菌培养检测,就能解决不少临床医师眼中的疑难杂症,这种成就感不亚于做了一台外科手术的收获。”曹彬说道。

当医生首先要有善心

孩子抑或老人,对医生来说,都是特殊的治疗人群,也是最容易引发医患纠纷的群体。而曹彬的患者恰好就是这两类人群,这也让曹彬对医患关系有了更多的思考。

前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生存与命运》被曹彬认为是20世纪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在对这本小说的书评中,曹彬对医患关系进行了这样的描述:医患关系简单说,就是患者有病痛,需要帮助;医生有专业知识、有能力,可以为患者解除病痛。患者走进一家医院,因为他/她假定,这家医院拥有专业医学知识的医者能够解除他/她的病痛。患者对医者的这种要求是绝对的,没有商量余地的。就像战争的号角对战士的要求一样。

曹彬认为,患者家属对医生有情绪是正常的,但同时,他大胆地表示,医生必须明白,他不需要得到病人家属的理解,只要尽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就行了。在他看来,医生是一个需要献身和付出的职业,是圣徒。而要成为“圣徒”的前提,是要有一颗善心。(魏星)

《中国科学报》 (2016-10-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