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琨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李思涯掌掴博雅学院院长甘阳。这一近日发生在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年度教职工会议现场的一幕,几天内迅速地占领了各大媒体,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学术界2016年的开年“最受关注突发事件”。
消息不胫而走后,一些与当事人有关的老师或同学都在公共论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早的一种说法是,李思涯因为中山大学“非升即走”的考评而不堪压力,更对身为院长的甘阳一些决策颇有意见,因此才有了当众掌掴的行为。尔后有细心人指出,李本人的成绩(主要是项目、发表论文情况)在现行学术职称评审制度下并无显著优势,那么,李因觉得职称评定不公而愤然至出手打人的动机也并非那么站得住脚。
当然,许多学界中人站出来说甘阳本人是“学霸”,在博雅学院一手遮天也可以想见,李和甘平素积下什么私人恩怨并不在公共评论的讨论范围。无论如何,暴力行为当然是不对的。笔者真正想要讨论的,是近几年在我国若干高校开始实行的“非升即走”制度。
据报道,中山大学目前的“非升即走”制度规定,青年教师到中大任职9年后,若还未能晋升副教授,则面临转岗甚至解聘。博雅学院官网显示,李思涯2010年以博士后身份进入博雅学院,2012年转为讲师,至今三年,目前并无转岗或解聘的忧虑。但抛却可能有的私人恩怨不提,以李为代表的青年教师对于晋升职称的重视与渴求,却是极为明显的。
目前,青年教师的确是高校教师队伍中资源最少、活儿最重却待遇最低的群体。因此,评上副教授、教授,在学术道路上攀爬,同时改善经济条件,是他们每日讲课科研的动力。而“非升即走”制度虽然理论上可以调动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该制度却忽略了在现实中如何“真正地”让青年教师安心科研。
在对青年教师目前境况不给予任何改善,也没有帮助和扶持的前提下,只是告诉大家在某个节点请你“非升即走”,这样的制度无疑只能令“青椒”们人心惶惶,更加把每年都少得可怜的职称指标当作救命稻草一样拼命争取。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暴力行为不对,但这一记耳光事实上是很多青椒想要打给令他们心寒和气愤的制度的。
或许,学术圈这“开年第一仗”能够令高校管理者重新思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是比认真调查这一事件更有意义的事情。
《中国科学报》 (2016-01-14 第7版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