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闻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15/9/26 9:57:29
选择字号:
万钢解读科改施工图:需要一分规划九分落实

 

万钢解读科改“施工图”:改革需要一分规划 九分落实
 
央广网北京9月25日消息(记者张闻)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晚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公布。从提纲挈领的标题来说,政策重在落地的指向性明显。 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犹如一张脉络清晰、操作有序的“施工图”,将指挥全社会针对制约科技创新和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行定点清除,彻底打通“创新中国”的任督二脉。
 
“实施方案”下发前,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了中央台记者的独家专访。万部长如何解读这张涉及部门众多、实施难度颇大的“施工图”?在他看来,哪些问题是完成方案的“顶梁柱”?
 
在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之前,有必要注意两个时间节点。一是距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已经2年有余,二是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撞线时刻还剩下不到6年时间。形象的说,此时此刻中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正加速驶入一个“发卡弯”。转弯前,科技计划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院士制度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等一系列举措密集出台,转弯后,这些措施将会相互咬合,从文件上落实到行动中。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协同可操作”是《实施方案》出台的要义。
 
万钢表示,这次的方案更好地提供整体性、可操作性,以及进展顺序的问题。科技体制改革也不可能全方面齐头并进地推动,肯定也是一个顺序推动,甚至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碰到一些轻的障碍,相互之间的缠绕,就需要一分规划、九分落实,在落实方面需要一个一个去攻坚。
 
细读《实施方案》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政策的制定者把他称之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施工图”,文件中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任务目标和牵头部门。尽管涉及单位众多,任务拆分庞杂但整个方案还是以问题为导向梳理出了五大“立柱”,他们分别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协同创新以及创新治理体系和环境。其中科研成果转化不畅这个老问题被重点拎了出来,进行了统筹设计。
 
万钢强调,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案。第二,要抓政策,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各项普惠性政策落实到地。第三,要抓激励,赋予科技成果创造者对成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来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创新思维转化为社会的产品。第四,要促公平,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要实施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创造一个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政府要转变职能,要放宽市场准入,促进人才双向流动,使科技人员可以放开手脚,走向创新创业的道路。
 
2007年就任科技部部长以来,万钢曾在多个场合为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与呼。在跨国公司进行研发工作的过往经历,也让他对企业如何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有着深刻体验。全新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涉及此问题的笔墨颇多,在采访中,万部长阐述了他设想中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创新的体系。
 
万钢认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要反映在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首先,龙头企业带领全行业的创新发展,比如高铁、三大主机厂,带着几大配套企业,上千家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创新体系。第二,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开放资源,主动与企业对接。第三,先进的企业要建立沟通平台,共享产品资源。
 
万钢强调,在这样个全社会谈创新驱动的时代,《实施方案》的具体措施并不是通过干预市场来给少部分企业打开外挂,而是通过普惠性政策为所有企业、个人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从而激发创造活力。
 
万钢建议,初创企业提高投入,主要还是提高效率。一个,解决资金来源,能够有创新的第一桶金,这样会成长得很快;第二,降低研发成本,比如科技资源的共享、一些普惠式的政策,特别是众创空间、孵化器……通过优惠政策降低成本;第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促进成长。最重要的还是使他们能够尽快进入市场。政府必须要转变职能、降低准入,创造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步到位的改革,《实施方案》已经通过文字为科技体制改革勾勒出了一张“施工图”。而后,把32项改革举措、143项政策措施的每一个任务目标都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就是我们所期待未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