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广立 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26 8:35:22
选择字号:
中日友好医院詹庆元:面对患者,我早已忘记死神

詹庆元

■本报记者 赵广立 张思玮

使用以人工肺为代表的脏器支持技术抢救危重症病人,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许多人并不愿意或者不适合接受这项挑战,而有着呼吸科背景的詹庆元对这项工作却乐此不疲。

“我喜欢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与我的性格比较吻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MICU)副主任(主持工作)詹庆元对记者说,“这么多年来,我确实救了很多危重症病人,病人来时奄奄一息,最后成功转出ICU来道谢的时候,那种成就感非常棒。”

敬畏“死” 帮助“生”

采访中,詹庆元没有提及太多平日的工作辛苦与棘手。但谁都知道危重症病人的治疗难度非常大:涉及多个脏器,并常伴有一些合并症如糖尿病、冠心病等,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心理上对医生的要求都很高。

“我们ICU大夫是最后一道防线,是守门员、救火员,如果我们这个地方守不住,患者可能就真的不行了。”詹庆元说,ICU往往是医院死亡率最高的地方,几乎每天都要跟“死神”打交道。

与“死神”过招,詹庆元有着自己的感悟。“其实,当我们站在一个危重症病人面前时,已经忘了‘死神’。我们更关心的是病人的心率、血压、呼吸、氧合、尿量等各种监测指标,再把各种数据相关联形成一幅画面,然后根据这些画面来调整诊断和治疗。不过,如果竭尽全力仍无力回天的话,我会对死亡有一种敬畏,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也让家属尽量去接受、理解这个结果。”

而如果能够帮助病人渡过难关,詹庆元也从不沾沾自喜。“战胜‘死神’不是因为‘死神’不如医生,而是因为病人的条件决定了他还能活,我们只是帮他一把。人体非常复杂,医生能做的其实非常有限,我觉得这个观念特别重要。”

最好的救治是关爱

在束手无策时,詹庆元选择尽量让病人“走得”体面和安静。他曾经接诊过一位呼吸衰竭晚期的患者,在与家属交流过程中,患者的女儿不忍心父亲在一堆器械下垂死挣扎,想能多陪陪父亲。

于是,詹庆元和助手们想了很多办法,在把病人的呼吸机、插管等辅助器械撤掉的同时,还要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目的就是想让他们父女再好好说说话。“其实,我也不知道能安排多长时间,但哪怕30分钟、一天都可以。”

最终,这件事情詹庆元做成了。呼吸机撤下后,他特意安排了一个单独的房间,让他们父女共同度过了最后的三天,了却了患者和家属的遗憾。

其实,这有点类似于国际医学界提出的“舒缓医学”。詹庆元认为,死亡对于多数国人而言可能是一种恐惧,这就要求医生要更加注重“舒缓治疗”,用多种形式舒缓即将辞世者的情绪。“舒缓治疗不会加速死亡,也不会延缓死亡,是一个顺其自然的过程。到了这一步,关爱是最好的救治。”

创自媒体平台分享精彩

生活中,詹庆元也是个“时尚达人”。他是微博、微信的第一批使用者。特别是微信公众号“呼吸重症”的开通,给他的工作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从北京朝阳医院调至中日友好医院之初,詹庆元就想着把ICU常用的一些工作流程、诊断治疗规范化,然后编辑成册,供人参考引用。

“这就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各种原因带来的无序与差错。”詹庆元的这本小册子被业界誉为“蓝宝书”,非常受欢迎。他无意中在微信朋友圈“秀”了一下,“只要转发,就可以免费送一本书”,却没有想到求书的信息几乎爆掉他的手机。

就在这个时候,詹庆元想起此前注册的微信公众号,于是他又通过这个平台收集和发送消息。“免费送书”的消息一经传阅,“一下就疯了,每天新增关注量一两千”。他不得不求助朋友,从朋友公司找人帮他梳理信息、寄送书册。

现在这个公众号平台已集聚了3.5万余名“粉丝”,詹庆元打算把它做成一个共享平台,除了他们的一些文章、PPT和录像,还有一些专题研讨会的内容,都可以精准送达给“粉丝”。

“以前谁能让几万同行一起关注你?绝对不可能的事儿,但现在可能了。”詹庆元现在正在琢磨的事情是:“‘呼吸重症’是‘医医’沟通平台,现在我又在运维另一个‘医患’沟通平台,正在考虑怎么才能把两个平台打通,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中国科学报》 (2015-08-26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研究增强光动力灭菌效果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