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钢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7/1 10:14:54
选择字号:
第65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在德国林道举行

诺贝尔奖获奖者的照片显眼地矗立在林道的城市街头。本报记者 顾钢摄

第65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6月28日至7月3日在德国林道举行,这是小城林道每年6月最后一周的传统活动,今年有67名诺奖得主与来自88个国家的650名优秀青年学者和学生相聚在一起,进行学术交流,对话科学人生。德国总统高克参加了大会开幕式并致词。

参会中国学者人数多、素质高

参会的青年科学家和学生是从上万名申请者中经过多轮评委评比,精心挑选出来的。参加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有严格的参会条件,要求有各国学术机构的推荐,在国际专业杂志上发表过学术论文,有流利的英语会话能力,年龄不超过30岁,博士后年龄在35岁以内。中国参加本届大会的人数共30名,是继东道主德国之后参加人数最多的国家。

据中国学生代表团的领队、中德科学中心赵妙根副主任介绍,中国学者的选拔和组团工作由中德科学中心负责,并得到教育部、中科院的鼎力支持。中德科学中心与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基金会共同组成评委会,共同审核申请参会学者的学术水平,并进行包括英语能力的面试。与其他国家参会者不同,此次中国参会者都是已参加科研工作的博士研究生,素质相当高,深得主办方的满意。

从前几届情况看,中国参加过诺奖大会的学者中有三分之二去了美、德等国深造,有人还被诺贝尔奖得主招为弟子。这些人在国外经过几年锻炼,将来回国后将挑起大梁,成为国家科技领域的风云人物。

有机会与诺奖得主面对面,不仅让中国年轻学者兴奋不已,也让他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诺贝尔奖离我们还有多远?自从1901年诺奖设立以来,这项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荣誉一直为欧美等国学者所拥有,与中国科学家无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和科技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诺贝尔奖似乎依然与我们无缘,究竟我们还缺少什么?

科学赞助人支持诺奖大会65年

科学事业需要有热心人支持,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的创始人贝纳多特伯爵就是一位非常虔诚的科学赞助人。1951年,德国刚刚从废墟中站起来,诺奖得主和著名科学家纷纷迁居国外,德国与国外的科技交流陷于停顿,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莱纳特·贝纳多特伯爵,这位瑞典维多利亚女王的亲孙子倡议组办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以促进德国与世界的科学交流。2004年贝纳多特伯爵去世后,其夫人索尼雅·贝纳多特女伯爵继续领导和组织每年一届的大会。2008年索尼雅病逝后,其女儿贝蒂纳·贝纳多特女伯爵又继承了家族的这项事业。迄今,诺奖大会已举办了65届,从未间断,赞助科学事业已成为贝纳多特家族的传统和荣誉。

德国自古以来就有科学赞助人这一称呼,许多王公贵族以赞助文化、艺术和科学事业为荣,并由此推动了国家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在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乐善好施者,近代史上有名的徽商中就有许多这样的人,如胡雪岩、程白庵等。他们或捐款建学堂,或赞助学子留洋,视教育和文化事业为己任。中国现在亦有许多这样的热心人,但与德国相比,国内资助科教和文化事业的风气还不够浓厚。德国有许多类似贝纳多特家族的私人基金会,如克虏伯基金会,专门资助科教事业,包括资助青年科学家和研究项目,而这样的事例在中国还很少。

得奖需要诚信、创新和平常心

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培养科学人才,甚至诞生诺贝尔奖得主的必要条件,而一种浮夸的、缺乏诚信的社会风气是很难造就诺贝尔奖得主的。中国的年轻科学家要想将来问鼎诺贝尔奖,首先要学习诺奖得主是如何做人的,这也是诺奖大会为青年学者创造与大师面对面对话机会的一个目的。诺贝尔奖得主一再告诫青年学者,学术造假蒙骗不了多久,因为世界上有许多优秀的实验室,都在开展某一方向的研究,很容易进行验证,所以造假虽然可以获得一时好处,但结果都很糟糕。

中国人难以问鼎诺贝尔奖的最大问题还是创新精神不够。诺奖是奖励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明和发现,这些成果是前所未有的,且对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诺奖强调的是首创性,而不是在别人基础上的改进或模仿。“填鸭式”教育从某种程度上扼杀了人的创新精神。许多中国学者即使在国外科研环境下,也只能是很好的助手,却难以成为学术带头人。创新是发明研究的兴趣所在,许多诺贝尔获奖者认为,自己成功的秘密就是对研究的对象有浓厚兴趣,并能坚持不懈。

有创新精神,还需要有平常心,这也是许多诺贝尔获奖者的真实体会。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希望出成果,但能否出成果,甚至获得诺贝尔奖,不是自己能决定的,有许多偶然因素。许多诺奖得主都是在其成果发表十多年后才被评奖委员会选中,自己都没想到,因此,他们首先感到的是幸运。参加大会的诺奖得主希望年轻学者对于学术成果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诺贝尔奖的获得没有必然,只有偶然。(原标题:科研要有爱心、恒心、平常心
——记第65届诺贝尔奖获奖者大会)

(科技日报柏林6月30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