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科峰 张行勇
刘国彬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
太阳能自动喷灌设施
人工模拟降雨大厅
长武站
刘国彬希望水保所能够尽快进入中国科学院“特色研究所”序列,他说:“我们已经具备了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在水土保持领域的特色研究所的实力和条件。”
有这么一个机构,长期扎根于黄土高原,以这里为圆心,面向全国,针对水土流失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关键技术问题持续开展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同时,它也是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典型代表之一。作为中国科学院在西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科研机构,1999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与杨凌其他6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中国科学院与教育部联合共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作为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继续纳入中国科学院研究机构序列之中,同时也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重要的学科基地和研究单元。这个独具特色的研究机构,就是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下称中科院水保所)。
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个特殊体制下的研究机构,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一行前往被誉为“中国农业硅谷”的杨凌,对地处该地的中科院水保所所长刘国彬进行了访谈,就该所发展历史轨迹、未来设想以及科教融合协同创新发展思路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独具特色的水保研究
“在国家强调实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行‘一带一路’战略的当下, 水保所将继往开来,抓住机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协同创新,争取在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刘国彬说。言之凿凿,展示了一个科教融合协同创新 “探路者”的情怀。
1956年,中科院水保所成立于陕西杨凌,初期命名为“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其任务是结合西北地区实际情况以黄河中游水土保持问题为中心,配合农业部门的研究力量,进行调查及总结群众经验,开展生物、农、林、牧、水等基本性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为解决黄土区水土保持及增加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中科院水保所已经成长为国内一流的水土保持相关的科研机构。
刘国彬指出,中科院水保所的使命、定位,就是面向全国,以黄土高原为重点,以国家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为核心,重点致力于土壤侵蚀过程与模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旱地农业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解决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探索我国科教体制改革新型研究所发展的模式与机制,建成“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国际知名研究机构。
就“一三五”规划而言,“具体到水保所来说,‘一’,就是定位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安全;‘二’,就是黄河水沙变化对黄土高原侵蚀环境演变过程的响应、黄土高原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机制及其功能优化这两方面的重大突破;‘三’,就是旱区农业高效用水技术原理与装备系统、水土保持工程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黄土高原植被格局演变与可持续管理这三个重点培育方向。”刘国彬介绍说。
创新运行机制
中科院水保所的“特”,还体现在它所挂的两块牌子——一块是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另一块则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可以说,它同时兼具科研机构与大学下属院所的特点。”
“自从参与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来,水保所在理顺与大学的体制机制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目前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刘国彬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学科、人才、基本建设方面给予了中科院水保所大力支持。同时,水保所也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例如联合学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水保所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资环学院和生命学院一所三院合作,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青年教师上岗、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研究经费;负责水土保持学科建设;以野外站为基地,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等。
在科教融合协同创新的机制下,中科院水保所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励精图治 继往开来
目前,水保所设有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流域生态与管理研究室、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研究室、林草生态研究室等6个研究单元。
在黄土高原不同类型区,水保所还建有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试验站、固原生态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等野外站。在所内,还建有人工模拟降雨大厅和人工干旱环境气候室等重要科研实验设施,形成了集应用基础研究、试验与示范、决策服务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研体系。
依托于这样完备的科研体系,近年来,水保所也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刘国彬介绍说:“我们所提出的退化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标准和能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被陕西省政府部门采纳;退耕植被固碳速率研究结果被国家林业局采纳;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黄芪),已经成为我国农业行业标准。”
此外,水保所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方面也取得一系列突破。在旱区农业高效用水科技发展战略方面,水保所取得较大进展。他们已经连续出版《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与区域虚拟水流动报告》,完成的“北水南调工程”的警示和策略得到有关部委重视;提出的“关于实施半旱地农业建议”“加快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建议”,得到刘延东副总理批示;负责完成的《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驱动规划(2015~2025)》将由科技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
刘国彬坦言,尽管中科院水保所已经取得了很多成就,但领军人才短缺、重大项目争取薄弱、基础设施等建设滞后等仍然制约着研究所的发展。
刘国彬希望中科院水保所能够尽快进入中国科学院“特色研究所”序列,他说:“在水土保持研究领域,我们独具特色,世界水土保持协会的主席由我所专家担任,也足以说明我们所在该领域的实力。应该说,我们已经具备了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在水土保持领域的特色研究所的实力和条件。”
当然,刘国彬也表示,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一员,未来他们也将面向国家需求,进一步深化科教融合改革,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培养一流水土保持人才,“未来,要坚持人才强所,人才引进与培养并重,出台水保所优青、杰青培养专项,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中国科学报》 (2015-06-15 第5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