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5/28 9:23:27
选择字号:
时评:过于看重“创业比例”或致“拔苗助长”

 

■陈彬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时代主题,大学生创业也成为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不久前,共青团广东省委发布《广东青年创业就业蓝皮书2015》。在这份蓝皮书中,两个数字引起了舆论和媒体的普遍关注——有五成本科生有创业意愿,但是真正自主创业的比例不足1%,明显低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

对于广东青年高创业热情和低创业率形成的巨大反差,公众可以作出很多解读,但这一数字是否真的像看上去的那么“刺眼”?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全国2%的平均水平,应该是指不久前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公布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2%的自主创业比例。但要注意的是,这一比例指的是“本科毕业生”而非本科生。

至于全国本科生的自主创业比例,去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曾表示,大学生创业比例大概在1%左右。

在说这句话时,信长星也表示,毕业后过几年创业的人数会高于这个数,而这句话其实更切中了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要害。

在一般人看来,创业教育只是大学的阶段式教育,学生在此阶段创业成功了,创业教育就成功了,反之则是失败。但殊不知创业教育其实是贯穿人们学习和工作始终的连贯式教育,而且与在校期间的创业相比,毕业后的创业才更具针对性,也更容易成功。

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创业论坛上,国内某知名企业家曾直言不讳地表示,他反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因为此时学生的创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且缺乏必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把握技术和市场的能力,也包括沟通、表达等软实力。因此,大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就业,并在就业中积累经验,适时再自主创业。

按照这一思路,大学生的创业比例不高,似乎也代表不了什么。

事实上,大学只是一个人创业征程的最初起点。此时,过高的关注其“成功率”很可能拔苗助长。因为在校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不健全,这一阶段我们最需要的是在他们心中植入一颗创业的种子,并在未来为他们准备好政策、资金等方面的便利环境,至于这颗种子何时发芽,其实并不十分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说,五成本科生具有创业意愿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

《中国科学报》 (2015-05-28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