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23 9:23:07
选择字号:
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显示
人体摄入PM2.5八成来自室内

 

本报北京4月22日讯(记者王珊)相较于室外PM2.5污染,室内PM2.5污染对人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人均室内暴露量和潜在剂量为室外的4倍。今天上午,清华大学发布的国内首个室内PM2.5污染公益调研报告显示,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基于时间上的累积,人一天在室内的停留时间高达20小时,人体摄入的80%的PM2.5来自室内。

据了解,该结果源于实验组在2014年11月14日~2015年1月30日累计11万小时的室内数据采集,采集范围覆盖北京市13个区县的7703个地理位置。

现代人70%~90%的时间处于室内,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对于室外空气质量,通常可通过肉眼观测雾霾强度,或利用网络获取PM2.5官方监测值,并据此采取防护措施。然而,对于室内PM2.5浓度,官方空气颗粒物监测所使用的方法为微量振荡天平法、β射线法。该方法提供了高精度的日常监测途径,但也受到采样率低、价格高昂、空间分辨率低和延迟时间长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部署。

同时,“房屋深度较小,无法进行直观的能见度判断。加之室内环境差异性较大,普遍实时检测就变得非常困难。”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研究员张林说,这使得人们一直缺乏对于室内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统的认识。

实时、低成本、泛在地检测PM2.5浓度,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此次调研首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志愿者参与的众包模式,通过向志愿者发放清华团队自行研发的基于云端校准技术的检测设备,实现实时采集大时空范围室内PM2.5浓度数据。

研究团队结合采样数据,计算出调研期间志愿者PM2.5日均暴露量为2018.6微克·小时/立方米,人均日潜在剂量为787.3微克,其中室内暴露量和潜在剂量约占每日总量的80%以上。

而在采样时间段内,北京室内平均PM2.5浓度为82.6微克/立方米,属于轻度污染,并且在1/3的时间内,室内空气处于“污染”等级。

对于此次成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莫金汉表示,这样一种PM2.5监测技术使对绿色建筑在PM2.5方面的评估变得可行。

目前,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只涵盖了PM10的相关规定,PM2.5还未被纳入,而这也是受样本采集方面的困难所限。

“国外既有的一些关于PM2.5标准的设定也是基于室外数据的参考。由于对PM2.5的室内采集很困难,相应的标准一直没有制定出来。”莫金汉希望在此基础上,收集全国室内空气质量数据。

从医学角度来说,了解PM2.5对人体的影响一直是个大难题。既有研究都是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人群数据搜集,基于毒理学的数据很少。

“此次单位个人数据的搜集,有利于探究个体摄入PM2.5浓度与疾病的关系。免疫系统暴露时间的研究,对于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清华大学医学院基因组测序平台主管田埂说,哪些人群在多大浓度雾霾的情况下容易生病?又通过哪些方式可以得到防护?这些数据起到了支撑作用。

张林表示,接下来会与医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合作,关注特殊场所和人群,持续长期获得高质量数据。

《中国科学报》 (2015-04-2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