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10 9:27:20
选择字号:
生物学丛书:科学教导人类

 

战火中历经十年创作而成

“生物学丛书”第一辑6本,即《人生蛋与蛋生人》《我们的祖先》《重女轻男》《雌雄之变》《智识的来源》《爱情的来源》,从1934年开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陆续出版。第二辑两本《维生素与人类健康》《荷尔蒙与人类之生存》,也都在1949年出版。

从朱洗的自序中可知,他能完整写这样一套书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在法国读书时,朱洗就有写科普书的计划,因工作和研究繁忙,“只能偷闲准备,作点滴的准备”。上世纪30年代,朱洗与文化生活出版社的巴金等人相交甚厚,参与了出版社的事务,计划出文化科学丛书,朱洗承担了“生物学丛书”的撰写任务。

朱洗曾说:“本丛书编辑的目的是要使学术大众化,要把那些深藏于实验室、专门著作、图书馆和博物馆里的生物知识,循着发展的次序,由浅而深,由简而繁,用畅达明确的文笔,写成系统丛书,可作青年学生的课外读物,亦为其他科学所不可少的参考书。”

以此可以看出,朱洗对这套书的写作是有整体的思路,事实上,每本书有不同的主题,但又是连贯的,从生命的起源、人类的起源说起,到生物的生殖、两性的形态和区别,然后到生物的心理 、情感及人的智力和情感等。

不过,文化生活出版社的这一出书计划,最终也只有朱洗完成的这套100多万字的“生物学丛书”。然而其创作过程,却不免令人唏嘘。

从1937年朱洗开始写第一本,到1946年第一辑全部出齐,历经10年,而这正是中国社会最动荡、最不稳定的时期,也跨越了整个抗战期间,有段时间朱洗更是因困顿寄住在朋友家,他描述当时的情形:“陈家老太太十分慈仁慷慨,竭诚相待,供我膳宿,不取分文,历三年之久。在这一期间,我写了三本书,并完成了蛙卵人为成熟的研究和蚕卵分裂节奏的分析等几种比较重要的工作。”

在1942年逃离上海到家乡后又忙于办学兴医,陈阜在《朱洗》中介绍,“他只是利用一些暇余时间和每晚坚持写作五六百字,来完成这一集的”。

朱洗的科普创作也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国内学者钟少华在《科普:中国现代化的先导》一文中说:“中国近代百年的科普作品桂冠,笔者认为应献给朱洗院士。”

自从上世纪50年代之后的半个多世纪来,“生物学丛书”没再重新出版。作为出版人,秦千里关注民国知识分子及他们写的书,发现了朱洗这位被忽视的大科学家及其创作的科普书。非常幸运,秦千里在孔夫子旧书网上买齐了这套书,通读之下,感觉非常有意思,就决定出版。

每本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

对于这样一套80年前的科普书,读者首先关心大概是内容是否过时、是否适合当下阅读。

刘夙坦言:“公允地说,科学发展这么多年,书中不免有个别地方过时了。”他进一步解释,比如生物学微观上的进展,是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的分子生物学的建立为标志的。此后很多生命现象(比如性别的快定)都可从基因层面解释。

刘夙认为出版这套书,除了有科学史和科普史研究的意义之外,可能更多地具有文化史的意义,“这样的科学文化在民国年间,只能由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孕育出来;没有这一部分文化的研究,对民国城市文化的研究就是残缺的。”

不过,熊卫民认为,尽管书中一些知识现在看来不新了或者与现在的说法不一致,但整套书更呈现出朱洗“是一位很有思想的科学家”。

“朱洗在书里介绍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生物学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研究的问题及问题的演进,他们的研究方法,他们的思考过程,以及相关科学研究的推进过程。”熊卫民解释,如此看来,朱洗不是简单地回顾前辈研究的问题或相关领域的贡献,而是在撰写生物学思想史。“而书中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案例,对于科学哲学的研究,亦有重要意义。也因此这套书很好读,现在读来也很有趣。”

朱洗在总序中说:“从前,人类创造科学;今后,科学教导人类。”显然他所说的科学不仅仅是指科学知识。“朱洗不仅在写科普,还在提问,更像探索。”熊卫民认为,“他关注的许多问题仍为当下所继续讨论,如感情的来源、利他性的来源等。”

“在民国那个逐渐现代化的年代,很多年轻人追求自由,愿意了解‘人是怎么来的’这种在传统社会氛围中讳莫如深的问题,但又不知道去问谁。”刘夙认为,显然,《蛋生人与人生蛋》就以他们的需求为中心,击中了这些求知若渴的新青年的痛点。其他几本也同样。

“每本书都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并且都抓住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很有逻辑性、条理性地把它的各个方面都论述清楚。这种写作方法有点类似于英国剑桥出的The Cambridge Companion(《剑桥指南》)系列。”刘夙说。

秦千里学历史出身,他认为“书中引经据典,思路很发散,也很开阔。可以说这是一套贯穿着人文精神和思想的科普书”。

“这套书更大的意义是发现了朱洗,即让这位大科学家走近公众视野。”秦千里最后说。

《中国科学报》 (2015-04-10 第10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