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退休难,表面原因是我国一直没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规定,深层原因则是院士头衔的严重利益化
备受关注的院士退休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说法。据媒体日前报道,中央已批准院士退休的改革方案,除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可延长到75岁外,其余院士一律70岁从工作单位退休。
消息一出,立即在科技界引发热烈反响。许多网友慨叹:院士退休这一老大难问题终于有解了!
院士退休有这么难吗?事实上的确大不易。2013年11月,年满80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向工作了一辈子的中国林业大学表达了退休的意思,结果被校领导婉拒。单位不让年长院士退休并非个案。据报道,在两院院士中唯一一位获准退休的院士,是中国军事医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他能在70多岁时实现退休的夙愿,还是多次打报告后经中央军委特批的。
院士退休为何这么难?表面原因是我国一直没有院士退休的明文规定,深层原因则是院士头衔的严重利益化。
本来,院士只是荣誉性的学术称号,院士制度中并没有赋予院士特权。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最高学术称号等于最高学术权威”的院士崇拜,在科技经费分配、重大课题立项、科技成果鉴定,以及科技奖励评选、科技规划制定、学科与机构评议等科技活动中,形成了“非院士不可”的潜规则,好像没有院士主持、参加就没有权威性。错误的观念和错误的做法,使院士在学术资源占有和分配上获得了话语权和优先权,学术称号与个人利益、单位利益难以分开。如此一来,不仅没有院士的单位不惜重金“诚聘”院士,有院士的单位也借口“院士退休没有明文规定”婉拒其退休。其实,他们并不指望年事已高的院士亲自上阵或者带队攻关,只是想借“院士”这个头衔为单位争取更多利益罢了。
院士是人不是神,年老体弱、创新力下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长期从事科学史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李侠指出,38—45岁是科学家最具创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龄段;过了这一年龄段,科研能力会逐渐衰减,70岁之后就很难说有什么创造力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院士的老龄化问题尤其突出。据统计,现有院士的年龄主要集中在70—89岁之间,40—49岁年龄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年龄在70—79岁的占到四成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平均年龄则超过74岁。
可见,让年事已高的院士“活到老、干到老”,不仅浪费了有限的科技资源、挤压了年轻科技人员的成长空间,还加剧了院士头衔的利益化,破坏了正常的学术生态,其弊害不可谓不大。
对于院士退休,科技界早有呼声。2013年11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实行院士退休制度”。
可以期待的是,随着院士退休新规的实施,一大批年事已高的院士将会名正言顺地退居二线。这不仅会给年富力强的青年科技人员提供更多科技资源、更大发展空间,也有助于根治院士头衔利益化的顽疾,重构健康的学术生态。
当然,让院士真正回归学术本位,除了退休年龄一刀切等刚性制度约束,还应在纠正“最高学术称号等于最高学术权威”的错误认识和“非院士不可”的错误做法上下大功夫。而解决这两个问题,尚需全社会的长期努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