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哇,快看这架飞机好酷噢。”循着小男孩的尖叫声,一群成都商报小记者快速围拢,好奇地观看起来。这是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以下简称山地所)执行科研航拍任务的无人飞机,曾服务于汶川、芦山地震,开展灾情低空航拍遥感监测工作。
3月22日,在成都双流县公兴镇,山地所两名科研人员汪阳春和杜小林为小记者现场演示了无人机低空航拍过程,讲解了无人机构造、操作及飞行原理。此次科普活动由中科院成都分院与成都商报联合举办,旨在通过观摩无人机飞行,了解相关科学基础知识。
“这架飞机是用塑料泡沫制作的吗?”、“飞机有多重啊?”、“它跟电视上见到的特技表演飞机有什么不一样?”“飞机可以飞多高多久呢?”活动刚开始,小记者便不停向指导教师提出各种问题,欢呼雀跃着看指导教师组装飞机,设置飞行航程。
“请大家退到白色线以外,飞机马上要起飞了。”指导教师杜小林双脚夹着无人机,手中操纵着遥控器做最后调试。“快、快、快,给飞机让出跑道。”其中一名小记者组织起现场秩序。小朋友们分两列纵队排开,目不转睛地盯着无人机。
指导教师汪阳春拖着机身,顺着风吹方向,为无人机“助飞”。随着螺旋桨的快速转动,无人机一跃冲向天空。“现在的飞行方向是正西,高度200米,飞行速度70公里/小时。”汪阳春盯着电脑屏上不断变化的数据为小记者做现场播报。
汪阳春告诉小记者,无人机上搭载有照相机,会根据预先的程序设置,定点定时拍摄照片。飞行高度会根据不同地形地势作相应调整,飞行越高所拍摄图像的分辨率越低。“200米左右的飞行高度,能清楚的看清五指。等飞机飞过头顶时,你们可以朝它挥手示意。”小记者立即又蹦又跳地招着手,沉浸在难以言说的喜悦中。
无人机着陆后,杜小林拆开飞机为小记者详细讲解了机翼、机身、尾翼的用途,机翼如何产生升力,飞机如何转向等知识。小记者一边听一边做着笔记。汪阳春鼓励对航模感兴趣的小记者,可以通过深入学习,将爱好变成职业。
观摩无人机飞行后,山地所科研人员南希教小记者绘制了中国地图。通过分步骤讲解、演示,小记者借助圆规、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绘制了中国地图的轮廓。一些小记者表示,虽然很有难度,但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