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与代表、专家对话
科技国家队推进最大胆改革(两会e客厅)
“我们希望通过四类新型研究机构建设,把中科院的力量有效地集成起来,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分散为一个个‘学术孤岛’。”
——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
“通过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建设,凝聚中科院十多个研究所及高校科学家的力量,形成研究脑科学的高端人才团队。”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
“组建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就是要打破围墙,使所有的相关工作能够互通互联。”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
去年,中国科学院正式启动实施《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被业内人士称作科研院所中最大胆的“改革纲领”。今年,中科院进一步推动和落实改革,将院所分类改革、调整优化科研布局作为突破口。院所分类怎么分?分类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分类改革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分配有何影响?
“两会e客厅”邀请中科院党组书记、院长白春礼(左二),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左三),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左四),共同探讨科技国家队的改革与创新,访谈由本报记者赵永新(左一)主持。
分类改革,告别“学术孤岛”
主持人:去年8月中国科学院启动实施了“率先行动”计划,推出了许多重大的改革举措。想请白院长谈一下,今年将怎么样推动落实各项改革举措?
白春礼:今年的工作,主要抓科研机构调整。我们希望通过四类新型研究机构建设,把中科院的力量有效地集成起来,聚焦重大科技问题,满足国家的重大需求。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单兵作战,更不是自娱自乐,分散为一个个“学术孤岛”。一类就是卓越创新中心,主要是面向世界科学前沿进行原始创新能力的培育、提升,瞄准学术上最难点的问题,以基础研究为主。第二类是创新研究院,主要是瞄准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第三类是依托大科学工程中心开展综合研究,为国内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提供服务。第四类是特色研究所,以其学科特色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我们想先树立标杆,试点先行。目前,前三类都已经确立了首批试点单位。卓越创新中心有4个,创新研究院有6个,大科学研究中心有2个。特色研究所的工作方案已经确定,会很快启动。
打破围墙,合力攻克目标
主持人:首批试点单位中包括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请李林院长和吴季主任分别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李林: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科研目标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对脑的认知功能、神经基础这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解析,这是国际上最热的研究领域。二是对老人退行性神经疾病,比如老年痴呆症等的诊治进行研究。还有就是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通过中心的建设,凝聚中科院十多个研究所及一些高校科学家的力量,形成研究脑科学的高端人才团队,将能够做出一些引领神经科学的重大成果。
吴季: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主要是针对国家的重大需求和重大的产业培育。中科院是我们国家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但是这些工作长期以来分布在不同的单位,力量比较分散。组建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就是要打破围墙,使所有的相关工作能够互通互联,大家能够合力来攻克目标,共同谋划未来的发展。空间科学研究院主要依托三个平台,一个是载人航天平台,一个是嫦娥工程,第三个就是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绩效为主,高效配置经费
主持人:这次改革中也涉及到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改革后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否能够促进科研经费更加科学高效地使用?
白春礼:我们这次组建四类机构,也要改革资源配置的方式。以前的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是根据各个研究所的人数给予基本的科研费用和运行费,其它费用是以申请项目的方式获得。因此,为了改善研究生等非在职人员的生活待遇,提高正式科研人员的绩效工资,研究所和科研人员就得不断地到处申请科研课题,不管课题和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不是一致。同时,申请的项目越多,申请人就必然需要不断地写申请,接受评估,不是被评估就是评估别人,不能集中时间在第一线从事科研工作。
我们这次改革主要就是通过设立机构,遴选最优秀的科学家,明确科研目标和主攻方向,以绩效产出为主要的指标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对这四类机构的评价方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对卓越创新中心是以产出是否解决了关键的科学问题来评价,不把核心骨干人员的工资待遇、收入与他的科研经费直接挂钩,对于创新研究院则看它是否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来评价。
本期统筹:唐露薇 摄影:李维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