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2/27 10:55:57
选择字号:
孟建民:让建筑设计回归本原

孟建民作品:蚌埠音乐厅歌剧院

孟建民作品:昆明云天化集团总部

孟建民

■本报记者 张晶晶

“得奖来之不易。对像我这一年龄段的中青年建筑师而言,梁思成建筑奖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要在创作实践中不懈地总结与探索,设计出更好的建筑作品,这样才能回报社会及业内对我的肯定。”

去年末,备受建筑学界关注的2014中国建筑学会年会在深圳举行。会上,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荣获第七届梁思成建筑奖。

梁思成建筑奖以中国著名建筑历史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建筑大师的梁思成先生命名,自2000年进行了首届评选,2001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设梁思成建筑奖两名,梁思成建筑提名奖2~4名。自设立以来,已有吴良镛、张锦秋、何镜堂等18名杰出建筑师获得该奖项。作为授予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梁思成建筑奖也被视为中国建筑师的终生成就奖。

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孟建民先生这样告诉记者:“得奖来之不易。对像我这一年龄段的中青年建筑师而言,梁思成建筑奖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要在创作实践中不懈地总结与探索,设计出更好的建筑作品,这样才能回报社会及业内对我的肯定。”

亚健康建筑

当谈及我国当代建筑创作出现的问题时,孟建民从自身的健康状况出发说道,他曾经是一个严重的哮喘患者,对空气质量比较敏感,因此他非常重视健康问题。同时,他注意到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次调查结果:患病人群所占的比例是20%,健康人的比例只占5%,而剩下75%的都是亚健康人群——处于似健康而非健康的状态,介于患病与健康之间。

身为一名建筑师,他将对于人体健康的关注转移到建筑身上,常常这样问自己:这栋建筑健康吗?现实生活中看到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特大城市新建的亮丽宏伟的建筑,他经常会思考:这些表面光鲜的建筑背后,是不是存在着亚健康情况?

生活中,常有媒体报道会场出现参会人员睡倒一大片的现象,这样的报道易被人误解为是报告内容乏味,提不起参会人员的兴趣所致。但是,孟建民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这可能和建筑室内缺氧、新风不足有关。除此之外,也会看到由于建筑设计缺乏人性化的思考,公共场所的男女厕位比例安排不当,出现女厕所前面排长队伍的尴尬现象,他认为建筑师也是有责任的。

谈到这些亚健康建筑存在的原因,孟建民认为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密切相关。建筑设计行业出现了快题式设计、快餐式思考,加上超常规的建造等急功近利行为,导致了现在很多建筑出现量大质低的问题。

在孟建民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建筑师要真正将建筑落实到人身上,而不是为了建筑而建筑——“这是建筑学的原始本义,我们强调建筑服务于人。”

本原设计理念

基于上述的建筑创作问题,孟建民提出了“本原设计”理念。用精简严谨的表述来解释“本原设计”,可定义为:以“全方位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实现“建筑服务于人”的设计思想。

孟建民回溯十多年前带领团队开始研究并设计新型医院,通过实践逐渐意识到要把关注面由病人及医护工作者,扩展到探视人员、陪护人员、后勤管理人员、参观培训人员等,给予在医院里面所有人群全方位的关怀。

这也激发了孟建民对于建筑如何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思考。他将人类学思考的三个基本层面引入到建筑中,从生物层面、社会层面和文化层面上,提出了本原设计的三要素:健康、高效与人文。

“健康”要素被孟建民排在第一位,因为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设计基本要素,但同时也是现代人群最为关注和追求的目标。孟建民认为,由建筑里面的卫生间设计可以判断一个建筑师设计水准的高低。很多公共卫生间表面光鲜,但往往需要借用大型鼓风机解决臭、湿、暗、滑的问题。在他看来都是建筑设计的时候考虑不到位造成的。又如一些地下停车场空气污浊,即使建筑师按规范操做,很多管理者为了节省运营成本会减少换气次数。“所以我们提倡建筑师在作设计时,须同时考虑到建造和未来的运营,建筑的上半身和下半身,建筑的外表和内在等。”因此,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的地下停车场设计,通过设置下沉花园,引进自然通风和采光,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也创造了更加舒适和健康的车库环境。

“高效”被孟建民视作评价建筑性能的重要要素,具体可以分成建造、使用、运行三个方面。“高效”强调的是从投资、策划、设计、建造、使用、运营、维护等多方面去考量建筑物整体的生命周期。而在这点上,孟建民回忆起多年前由他主创设计的合肥图书馆,由于经验不足,做中庭未考虑温室效应,导致中庭积热,增加能耗。采光、中庭、能耗大、温室效应等问题普遍存在。吸取了这个教训,在进行安徽省城乡规划展览馆暨合肥市规划展览馆(以下简称“合肥规划馆”)的设计时,他为一个非常大的会议中心设计了超规模的穹顶,采用百叶方式的玻璃棚,可以通过自由通风将热风排出去,即使在夏天也非常凉爽。

本原设计的最后一个要素——“人文”,在孟建民看来是建筑在精神层面上得以升华的关键要素。有很多青年建筑师会问他从业几十年后发生的最大改变是什么,孟建民回答说他的关注点从建筑外部转到了内部空间上,不仅仅注重外部造型,而且更加注重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和环境品质。

没有“最满意”

在不久前接受《世界建筑》杂志采访时,被问到自己的设计中“最满意”的是哪一件作品。孟建民表示没有“最满意”,只有“较满意”。“‘较满意’还有进步空间,‘最满意’就故步自封了。”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正是孟建民近些年“较满意”的作品之一。这是由中国建筑学会组织的集群设计,有何镜堂院士、崔愷院士、庄惟敏院长、张利教授等知名建筑师联袂参加。

纪念馆的设计不仅面临着海拔3800米的恶劣气候环境,同时还面临紧张的预算以及复杂的地域、文化、民族、宗教、风俗等各方面的问题,而其中最大的挑战是“当地藏民能不能接受我们的设计”。方案最终采用了“一隐一显”的策略,地面采用了非常简洁的石墙设计,把主体空间隐入地下,同时,从藏民文化中提炼出转经筒、酥油灯、玛尼石等元素,运用在设计中。最终将灾难纪念转化为日常祈福,体现了最高的人文精神。

聊到2015年的工作规划,孟建民表示一方面要在“本原设计”理念上作更多的梳理,另一方面将开展关于老年建筑方面的探讨。“我们长期关注未来的社会发展,其中,中国老龄化问题是即将面临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我们需要作好准备,积极应对老年社会这一趋势。”

《中国科学报》 (2015-02-27 第5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