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2/9 21:56:18
选择字号:
访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与中国延续35年的缘分

 

■记者 倪思洁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教授、乌普萨拉皇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生物分离科学家让-克里斯特·詹森(Jan-Christer Janson)是中国的老朋友。“我很喜欢中国。”近日,在与《中国科学报》记者闲聊时,詹森直白地表达了自己对这个国家的感情。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曾率队发展多种蛋白质分离纯化介质并被全球科学机构广泛采用,发表论著120多篇,包括业内经典著作《蛋白质纯化》,为世界蛋白质科学和生物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近期,詹森又获得了一项殊荣——2014年度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奖。

詹森与中国的缘分已延续了35年。据介绍,1980年受中科院邀请,他与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同事首次访华。随后他开始与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合作,帮助中国同行提升蛋白质分离纯化的理论和技术水平。

这次合作与乙肝表面抗原的分离纯化有关。“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意识到乙肝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因此他们集中精力去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目标是为所有中国新生儿进行预防。”詹森说。后来,该项目完成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药品种,而且3个生物制药品种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工业工艺研究,并在我国市场上创造了数十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1994年,在一次新加坡国际科学交流论坛上,詹森结识了中科院过程工程所研究员苏志国,并在此后取得了与中科院合作的机会。此后20年,他与该所的合作从未间断。在此期间,中科院科研环境的变化让他感慨万千:“我亲历了这栋楼房一层层地加建的过程,不仅如此,现在中国拥有着比世界上其他实验室更好的实验仪器。”

他不仅见证了中国科研环境的变迁,而且对这些年的合作收获十分自豪。“这里对科研的支持和服务很棒,我们的合作经历很棒,我和这里的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关系也很棒……”脸上洋溢着笑容的他用了一连串的“很棒”来表达他的感触,“对于这里的国际合作,我没有一丁点儿要抱怨的”。

除了科学研究之外,詹森还承担了推动中国与瑞典的国际科学交流的责任。“与中国开展合作后,我很努力地去组织中国和瑞典的科学家或组织进行交流。10到15年以前,我经常会发出邀请信,邀请瑞典和中国的研究人员走到一起,花几天时间就科学问题进行研讨。”詹森说。

退休前,他在乌普萨拉大学的实验室培养了41位中国科研人员。与中国合作35年来,詹森累计来华访问100多次,在35个城市举办学术报告150多场,听众达两万余人。

近年来,中科院多个国际合作交流人才计划陆续实施。2005年,中科院开始实施爱因斯坦讲席教授计划。2009年,又实施了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计划和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在詹森看来,这种方式促进了中国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他认为,这些计划应该更有针对性地面向那些在特定领域有所成就的科学家。

对于未来中科院如何更好地提升国际合作水平,詹森建议:“中国可以‘打广告’。”他解释说,如果中科院确定了要发展哪个科技领域,但又缺少这方面的科研能力,就可以先明确这一领域所需的教授、科研能力,然后全球招聘。“这样,热爱中国、有热情与中国开展国际科研合作的科研人员可以提出申请,中科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作出挑选。”詹森说。

对于此次获得国际科学合作奖,詹森笑言,他在中国的科研工作仍在继续,未来他依旧会继续支持中国科学家朋友,帮助他们把好的创意变成产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